《2022年中国口腔医疗数字化转型蓝皮书》解读
文/CMT小枫
挑战一:患病率高。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各群体龋齿患病率均超过50%,其中35~4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龋齿患病率分别高达89.0%、95.6%、98.0%;牙周健康状况良好的居民比例低于一半。
挑战二:就诊率低。我国人群的口腔就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或高收入国家。相关调查显示我国35~74岁的居民中,过去12个月在口腔专业机构就诊过的人群比例仅为20.1%,且以口腔治疗为主;而美国仅有33.8%的30岁以上成年人在过去12个月内没有进行过口腔检查。
挑战三:医疗人才匮乏,区域分布不均。我国口腔医生的数量远低于欧美国家,且区域分布差异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口腔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1万,其中执业医师数为25.1万人,即每10万人中约有16名口腔医师。而在欧洲国家,每10万人中约有53~86名口腔医师,在美国每10万人中就拥有61名口腔医师。在区域分布上,我国东部地区拥有口腔执业(助理)医师150741名,占比超过54.3%;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7274名和59782名。
挑战四:城乡差异较大。我国口腔医疗资源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分布存在不均衡。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地区拥有702家口腔专科医院和53所口腔病防治所(站、中心),农村地区仅有243家口腔专科医院和29所口腔病防治所(站、中心)。并且我国口腔医疗服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华东地区占全国口腔服务市场近4成,而东北地区占比仅5%左右。
挑战五:数据孤岛状态。研究还指出患者数据分散在各个医院,导致诊疗医生难以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的历史疾病信息并做出合适的诊断治疗方案。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也需大量高质量数据,而医院口腔数据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无法满足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需求。
《蓝皮书》中提到,各种数字技术不仅能够赋能口腔医疗设备,实现更准确、高效、舒适、个性化的口腔服务体验,互联网数字化口腔商业模式还可提高口腔医疗效率、降低成本。对于口腔医疗教育来说,数字技术还可以促进和优化继续教育地准入、落地和执行。具体来说,①数字化口腔健康教育可以让老百姓更容易获得口腔健康知识,提升口腔健康意识,从而减少患病率和提高就诊率;②数字技术有助于规范化诊疗,提高医生工作效率、诊断精度等;③远程医疗可以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口腔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本次《蓝皮书》相关研究重点考虑了数字前沿技术与需求的匹配,在口腔数字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初步筛选了六个最有可能在中国应用的领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分别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快速成形技术(RP)、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ML)、增强和虚拟现实(AR/VR)、个性化口腔医疗、远程口腔咨询和医疗。以上六个领域可能代表了世界口腔数字化前沿发展方向,且可以集成到治疗方案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也是最有可能在中国应用的口腔数字和信息技术前沿领域。
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解决了口腔临床中的三大挑战。一是能够确保修复体具有足够的强度,特别是后牙;二是能够创造更加自然和谐的修复体外观;三是让修复过程更加简洁、快速和准确。此外,CAD/CAM技术还可为患者在治疗当天生成修复体,完成即刻修复。
CAD/CAM技术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固定修复体的制作,如嵌体、高嵌体、牙冠和桥体等。CAD/CAM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全口义齿和局部可摘义齿的发展。近年来,CAD/CAM技术还在口腔种植基台和手术导板的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CAD/CAM技术还可以用于制作颌面部赝复体。
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 RP)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实体原型的技术,又称快速原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 RPM) 。RP可将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数字化方式输出,减少了中间的调试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目前RP一般应用于口腔正畸、种植和修复。当前进口3D打印技术在性能上(例如精度、速度等)较国产的具备一定优势,打印材料种类丰富;而国产口腔3D打印技术的性价比较高,但打印材料(如光固化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AI/ML能够有效减少口腔医生的工作量。在影像辅助诊断方面,AI可辅助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如颌面部囊肿和肿瘤的分类、分割和预测。此外还可对口腔疾病遗传倾向和口腔癌进行分类和预测等。
例:
目前国内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口腔医学教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仍在探索中。而《蓝皮书》中的相关分析显示,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口腔医师了解治疗的预期进展和结果,提高手术精准度和降低风险,还能提升口腔医师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虚拟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优势如下:①以终为始,优化医患沟通,提升口腔诊疗效率与患者体验:VR/AR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医技沟通,并促进了医患沟通,进而提升临床工作效率、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②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AR/VR应用于手术导航系统,能够为外科医师提供虚拟的手术方案和患者解剖信息,从而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对于风险较高的种植手术,VR/AR 教学系统可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避开重要部位,并正确植入种植体。③为口腔临床教育提供实践支持,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负荷。VR/AR可以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实时反馈,锻炼操作中的手眼协调,通过增强现实的操作来获得第一手的经验,有助于降低口腔医师的教育培训成本。
例:
远程口腔医疗能够缩减医患线下诊疗沟通的时间和成本,且数字化患者管理将让诊疗过程更加及时和有效,结合了传统口腔医疗和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使口腔医疗能够覆盖基层和偏远地区,同时还能让高等级医院专家进行协助,赋能基层,减小口腔服务的差距。
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落地离不开产业端的推动,以Envista中国为例,作为全球大型口腔设备及耗材研发与制造企业之一,在推动口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不断前进,同时作为本次《蓝皮书》研究的合作方,未来将与各位口腔同仁共同促进口腔数字化转型,助力实现个性化与大众化的口腔诊疗新模式。
《蓝皮书》指出,数字化技术将不断加速个性化口腔诊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①提升治疗精准性与安全性;②提高诊疗效率与质量;③为医疗服务降本增效。
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口腔医疗服务需要海量的口腔患者数据作为基础驱动,在大数据基础上,口腔医师能够积累足够的临床经验,开发临床知识库和推理引擎形成个性化服务平台;此外在患者诊疗同步实时显示个人诊疗数据,基于患者独特的信息进行个性化诊断,同时快速生成治疗方案,这将大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师的工作负荷,同时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也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远程医疗、AI智能学习将不断加速口腔人才的培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广泛发展,赋能医院与诊所的能力建设,从而减小口腔服务的地域差距。大众化口腔诊疗的特点如下:①提升诊断效率:多源数据的互通采集与分析,让口腔临床技术进一步获得发展,也能够加速口腔临床诊疗效率;②减小口腔服务的差距:远程口腔医疗能够助力先进诊疗技术覆盖基层和偏远地区,有助于减小不同地区之间口腔服务的差距;③赋能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远程医疗能够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助力基层医生学习培训;④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患者更容易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政策规定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覆盖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应大于等于10家(其中包含县市级以下医院大于等于3家);可使用远程医疗服务资源满足年远程医疗服务量大于等于100例次需求。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