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第一磨牙慢性根尖周炎伴牙根内外吸收的治疗

2023 年 4 月 28 日



牙根内外吸收是一种特发性牙体硬组织破坏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牙内吸收的常见病因为牙髓慢性炎症,牙外伤,活髓切断术以及牙再植术后。牙外吸收的常见病因有根尖周炎症,牙外伤,正畸和肿瘤[2]。感染因素导致的内外吸收,应在确诊后立即行根管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3]




作者:廖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01
牙根内外吸收的病因


本病例继发龋导致牙髓慢性炎症,遗漏根管等根管内感染持续存在为内吸收提供了条件。根尖周的长期炎症是导致牙根外吸收的重要因素。本病例近中根上不同部位同时存在牙内吸收及牙外吸收,且内吸收位于MB与MB2之间峡区,临床上较罕见,治疗非常困难。



02
牙根内外吸收的过程



牙根内外吸收有相似的机制。如上图所示,以本病例内吸收为例:继发龋导致牙髓慢性炎症,激活破牙本质细胞。在不明原因刺激下,前期牙本质破坏,破牙本质细胞与矿化牙本质内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蛋白结合,启动内吸收。
本病例导致前期牙本质破坏的原因可能为牙髓慢性炎症,也可能为不良的咬合关系,或全身健康因素,目前尚不能明确。



03
本病例吸收特点


吸收位置特殊 通常情况下,内吸收的发生需要细菌及血液的持续供[4]。因此,牙内吸收主要发生在粗大的主根管。而本病例内吸收发生在MB与MB2峡区(图1),该区域发生牙髓炎症后牙髓会迅速坏死,不会有持续的血液供应。本病例在这片“非主流”区域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内吸收比较少见,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图1  箭头所指为内吸收发生在MB与MB2之间峡区

内外吸收同时发生于一个牙根 通常情况下,牙根外吸收向内发展可导致牙根内吸收,严重的牙根内吸收导致牙根穿孔,可引起牙根外吸收。本病例内吸收发生在根中1/3,外吸收发生在根尖区,互不相连,是独立发生的,临床上罕见(图2)。本病例在近中颊根不同部位同时存在内吸收及外吸收,且内吸收位于MB与MB2之间峡区,临床上较少见,治疗非常困难。

图2  箭头所指内吸收与外吸收

04
治疗策略


本病例治疗主要目标为有效控制感染,保存天然牙。因此治疗策略如下:

(1)本病例根管治疗不完善,存在持续根内感染,因此首先考虑根管再治疗。

(2)根管再治疗失败,主要为感染较重的内吸收区无法进行良好的预备、消毒及封闭。因此,可通过截根方式彻底清除感染。



05
治疗难点

根管再治疗难点和启示

(1)再治疗难点和策略:根管系统彻底清创及严密封闭。近颊根有内吸收、外吸收,根管间峡区、根尖孔粗大等因素均会影响根管治疗效果。MB,MB2,P根管Protaper预备至F5,DB预备至F3,2.5%次氯酸钠溶液配合超声消毒根管,根管内氢氧化钙封药消毒,均是增强根管清创的有效手段。充填时结合热牙胶垂直加压术、MTA屏障术对根管进行严密封闭。(图3~图4)


图3  显微镜下见髓腔及根管清洁


图4  根管内严密充填


(2)启示和反思:在CBCT导航及显微镜下清晰视野下,超声工作尖将内吸收冠方的峡区敞开,精准暴露内吸收区域,便于彻底清除吸收部位的感染并进行严密封闭,能够达到理想的可预期的疗效。


本病例手术难点和启示 

(1)截根术难点和策略:a.定位截根位置。截根位置在根分叉与内吸收之间,若定位偏冠方,则可能损伤根分叉区。术前需精确测量定位。b.近颊根截根位置颊腭侧距离8 mm,牙根周围大量骨包绕,截根时容易导致截根角度偏大、截根不全、骨机械损伤、牙根不易取出等问题。可使用超声骨刀,分段磨除取出的方式。c.截根过程中冷却水很难喷入牙根内进行降温,易导致术区过度产热,损伤牙根及骨组织。需间断磨除,增大水流量。d.截根后根柱短,病变与牙周相通,需结合牙周组织再生术(GTR)促进病变愈合。(图5~图8)


图5  箭头所指内吸收与外吸收


(2)启示和反思:截根后的根柱表面要进行移行和磨光处理,有利于牙周附着。


图6  翻瓣后见根分叉区骨完整,近颊根颊侧“U”形骨缺损

图7  CBCT示:根分叉水平接近于内吸收冠方;内吸收区颊腭向距离约8 mm

图8  根柱颊侧骨缺损

06
总结


发现牙根内外吸收应先分析病因,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对患牙采用有把握的可预期的治疗方案。牙根内外吸收治疗难度高,通常需联合多种治疗方式。本病例结合了根管再治疗术,截根术,根尖手术,牙周组织再生术,穿孔修补术,根尖屏障术,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完整病例报告详见下方视频\\



参考文献
[1] Patel S,Saberi N, Pimental T, et al.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Root resorption. Int Endod J. 2022;55(4):892-921
[2] 杨谛, 仇丽鸿 . 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及致病机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 57(1): 38-43.
[3] Kenneth MH, et al. Cohen’s path way of the pulp. 11th ed, 2016:660-682
[4] 李雪滢, 邹晓英, 岳林 . 牙吸收机制的认知与分类多样性现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 57(11): 1174-1178.


更多病例请关注↓↓↓
 “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微信公众平台



助理编辑:CMT橙橙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 bingq 2021 - 2023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