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第一磨牙慢性根尖周炎伴牙根内外吸收的治疗
牙根内外吸收是一种特发性牙体硬组织破坏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牙内吸收的常见病因为牙髓慢性炎症,牙外伤,活髓切断术以及牙再植术后。牙外吸收的常见病因有根尖周炎症,牙外伤,正畸和肿瘤等[2]。感染因素导致的内外吸收,应在确诊后立即行根管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3]。
本病例继发龋导致牙髓慢性炎症,遗漏根管等根管内感染持续存在为内吸收提供了条件。根尖周的长期炎症是导致牙根外吸收的重要因素。本病例近中根上不同部位同时存在牙内吸收及牙外吸收,且内吸收位于MB与MB2之间峡区,临床上较罕见,治疗非常困难。
本病例治疗主要目标为有效控制感染,保存天然牙。因此治疗策略如下:
(1)本病例根管治疗不完善,存在持续根内感染,因此首先考虑根管再治疗。
(2)根管再治疗失败,主要为感染较重的内吸收区无法进行良好的预备、消毒及封闭。因此,可通过截根方式彻底清除感染。
根管再治疗难点和启示
(1)再治疗难点和策略:根管系统彻底清创及严密封闭。近颊根有内吸收、外吸收,根管间峡区、根尖孔粗大等因素均会影响根管治疗效果。MB,MB2,P根管Protaper预备至F5,DB预备至F3,2.5%次氯酸钠溶液配合超声消毒根管,根管内氢氧化钙封药消毒,均是增强根管清创的有效手段。充填时结合热牙胶垂直加压术、MTA屏障术对根管进行严密封闭。(图3~图4)
图3 显微镜下见髓腔及根管清洁
图4 根管内严密充填
本病例手术难点和启示
(1)截根术难点和策略:a.定位截根位置。截根位置在根分叉与内吸收之间,若定位偏冠方,则可能损伤根分叉区。术前需精确测量定位。b.近颊根截根位置颊腭侧距离8 mm,牙根周围大量骨包绕,截根时容易导致截根角度偏大、截根不全、骨机械损伤、牙根不易取出等问题。可使用超声骨刀,分段磨除取出的方式。c.截根过程中冷却水很难喷入牙根内进行降温,易导致术区过度产热,损伤牙根及骨组织。需间断磨除,增大水流量。d.截根后根柱短,病变与牙周相通,需结合牙周组织再生术(GTR)促进病变愈合。(图5~图8)
图5 箭头所指内吸收与外吸收
(2)启示和反思:截根后的根柱表面要进行移行和磨光处理,有利于牙周附着。
发现牙根内外吸收应先分析病因,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对患牙采用有把握的可预期的治疗方案。牙根内外吸收治疗难度高,通常需联合多种治疗方式。本病例结合了根管再治疗术,截根术,根尖手术,牙周组织再生术,穿孔修补术,根尖屏障术,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