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上颌切牙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折断形态和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

2023 年 5 月 5 日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可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周澍一 薛亮 张昕

通信作者:张昕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综合诊疗中心

引用本文:周澍一, 薛亮, 张昕. 上颌切牙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折断形态和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4): 329-336.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21118-00584.

    

摘要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全面了解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的形态学规律及其与牙周硬组织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综合诊疗中心的56例上颌恒前牙单一斜形复杂冠根折患者初诊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对56颗患牙的折断形态、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以及折断线与邻面牙槽嵴顶的相对位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在不同性别和牙位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牙位患牙折断前后冠根比;将患牙按患者年龄发育阶段分为少年组(≤18岁)、青年组(19~34岁)及中老年组(≥35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折断角度、折断深度和折断宽度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患牙折断形态和折断线与邻面牙槽嵴顶相对位置的差异。


结果

56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28.2±13.2)岁。少年组19例,青年组14例,中老年组23例。56颗患牙中上颌中切牙46颗,侧切牙10颗。46颗患牙(82%)折断形态为S形走行,10颗(18%)为斜线形走行,S形折断线的折断角度(47.85°±10.02°)显著大于斜线形(28.30°±8.07°)(P<0.001)。98%(55/56)的病例折断最低点平齐牙槽嵴顶和位于牙槽嵴顶以下。少年组折断深度[(1.75±0.73)mm]显著大于青年组[(1.21± 0.68)mm](P=0.042)和中老年组[(1.12±0.90)mm](P=0.001)。56例患者的折断宽度为(4.75±1.44)mm,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牙位的折断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折断后的冠根比(1.18±0.13)与上颌侧切牙(1.14±0.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P=0.373)。


结论

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的折断形态主要为S形走行和斜线形走行;折断最低点绝大部分位于腭侧骨下2.0 mm以内。

复杂冠根折是牙齿折断性损伤的一种类型,是指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损伤,并累及牙髓的冠根联合折断。临床实际中复杂冠根折折断线通常呈现单一型和多发型,其中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较常见。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折断形态复杂,需要对折断线位置和距离进行准确测量,才可为确定患牙能否保留及制订治疗计划提供依据。传统二维X线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获得患牙折断的立体信息。目前口腔临床已广泛应用锥形束CT寻找隐匿性根折,分析前后牙区的骨量,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定位下颌神经管,分析上前牙牙冠和牙槽骨形态等,使利用锥形束CT观察和测量斜行复杂冠根折的折断形态和位置成为可能。本研究通过锥形束CT观察和分析单一斜行复杂冠根折的形态学规律及其与牙周硬组织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复杂冠根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为斜行复杂冠根折治疗方案的制订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请点击“阅读原”获取全文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





© bingq 2021 - 2023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