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牙MillerⅢ度牙龈退缩治疗一例
关注我们,每天都能收到这种好文章!
微信号:kqjy360
投稿邮箱:361687558@qq.com
作者:孙菲,韦宁,胡文杰,危伊萍,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
牙龈退缩是指牙龈边缘向釉牙骨质界根方退缩,致使牙根暴露于口腔内,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病伴发症状,可单牙或多牙连续出现;其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牙齿敏感和根面龋,且暴露的根面易磨损,从而导致牙体缺损问题。
针对牙龈退缩的治疗,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膜龈手术方法,如冠向复位瓣术(coronally advanced flap,CAF)、CAF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 tissue graft,GTR)、以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SCTG)为基础的手术、游离龈移植术(freegingivalgraft,FGG)和侧向转位瓣术(laterallypositionedflaps,LPF)等。
2011年Zadeh提出了一种改良的隧道技术,即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vestibular incision subperiosteal tunnel access,VISTA),用于治疗上前牙美学区牙龈退缩,由于其技术敏感性较低、患者术后反应较小等优点受到临床医生关注。本文展示了1例下前牙区单牙MillerⅢ度牙龈退缩并伴下唇系带附着位置过高的病例,详细介绍了该牙的临床决策及治疗过程。通过采用VISTA联合SCTG的膜龈术式对裸露根面进行覆盖,同期行系带切除术,获得了部分根面覆盖效果;并借助数字化技术评价了术后6、12个月的根面覆盖效果,以期为临床上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经验和参考。
1.病例资料
1.1一般情况
患者女,32岁,于2019年12月以“左下前牙牙龈半年来逐渐发生退缩、影响美观”为主诉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患者近半年来发现左下前牙牙龈逐渐退缩,有冷热敏感症状。患者3年前于外院接受正畸治疗,否认刷牙出血、牙齿松动、牙龈肿痛、咬物不适等症状。患者以往未经任何牙周治疗,刷牙2次/d,横刷牙,不用牙线。患者全身健康,无过敏史,不吸烟。
1.2临床检查
31唇侧中央牙龈退缩达4mm,近远中龈乳头未完全充满邻间隙,可见“黑三角”;牙龈生物型为薄龈型,唇侧角化组织宽度1~3mm;下唇系带附着位置高,近31龈缘;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1~3mm,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1~2,不松动。全口卫生状况一般,余牙牙龈普遍色粉红、形态菲薄、质地较坚韧,PD普遍2~4mm,BI为0~2。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未见明显咬合创伤。见图1a~c。
1.3影像学检查
31牙根近中倾斜,近远中牙槽骨水平吸收至根颈1/3,牙槽骨嵴顶影像清晰连续,根管内未见充填物影像,根尖形态圆钝,根尖周未见低密度影。见图1d。1.4诊断牙周炎(Ⅰ期A级);31MillerⅢ度牙龈退缩。
图1初诊口内像及根尖片。a咬合像;b下颌唇面观,31近远中龈乳头可见“黑三角”;c牙周探针测量31唇侧中央牙龈退缩4mm;d根尖片示31根尖圆钝,牙根近中倾斜,牙槽骨吸收至根颈1/3
2.围绕主诉牙的病情分析及治疗计划
2.1控制全口牙周炎症
①口腔卫生宣教,纠正横刷牙习惯,指导患者使用Bass刷牙法,更换软毛牙刷。②牙周洁治和必要的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控制牙周炎症,防止牙周组织因炎症进一步破坏。
2.2膜龈手术覆盖主诉牙裸露根面
本病例为下前牙局限性牙龈退缩,虽对美观影响较小,但患者有冷热敏感的主诉,也符合根面覆盖术的适应证。该处唇侧牙龈薄,部分位点角化龈宽度不足2mm。因此,需借助VISTA联合SCTG增加软组织厚度和角化龈宽度,防止冠向复位术后牙龈因过薄而继续退缩。同时,下唇系带附着位置过高,对龈缘有根向牵拉作用,需同期行系带切除术。
2.3定期维护
强化口腔卫生宣教,定期复查,确保长期疗效。
3.治疗过程及结果
3.1牙周基础治疗
全口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PD≥4mm位点,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口腔卫生指导,包括正确刷牙及使用牙线的方法。
3.231VISTA联合SCTG治疗过程
3.2.1术前获取数字模型
使用口内扫描仪(Trios3™,3Shape公司,丹麦)获取患者全口彩色三维数字模型。
3.2.2受区预备
4%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于41唇侧远中龈乳头中央下方5mm处行纵切口越过膜龈联合,以纵切口作为入路,采用微创骨膜分离器(VISTA Tunnuling Kit™,DoWell,美国)潜行分离骨膜下隧道,近远中向范围至32唇侧中央;冠根向分离范围为冠向至龈沟及龈乳头、根向至前庭沟。下唇系带附着处肌肉被充分离断,直至形成41—32的通畅骨膜下隧道,隧道预备完成标准为:龈瓣可无张力复位至釉牙骨质界冠方1~2mm。测量受区范围长8mm、宽5mm。见图2a~c。
3.2.3根面处理
使用手工刮治器去除31根面玷污层,并适当降低唇侧根面凸度。见图2d。
3.2.4供区处理
4%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自25腭侧近中至26腭侧远中距离龈缘3mm处行水平切口,取大小11mm×5mm、厚约1mm的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物,压迫止血,5-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关闭创口。见图2e~f。
3.2.5移植物的固定
将5-0可吸收缝线的缝针自31唇侧远中龈乳头表面进入,穿进骨膜下隧道内,并从41远中龈乳头根方纵切口穿出,缝针在体外挂住移植物的一端,经隧道原路返回缝针,于31唇侧远中龈乳头表面穿出。此时牵拉缝线,移植物被牵引至骨膜下隧道内,将移植物一侧固定于31唇侧远中龈乳头基部,另一侧使用同样方法固定于41远中龈乳头基部。见图2g~i。
3.2.6龈瓣冠向复位+下唇系带切除术
4-0不可吸收线于31龈缘根方3mm处水平缝合一针,牵拉龈瓣冠向复位至釉牙骨质界冠方1~2mm处,于平齐31唇面中央位置打结,使用SEBond(可乐丽菲露™,可乐丽,日本)+流动树脂(ESPE™Z350XT,3M,德国)将冠向悬吊的缝线结固定于牙面,以维持龈瓣冠向复位稳定。此时可见下唇系带冠向移位,组织剪横向离断下唇系带,充分分离肌肉层,避免系带对龈缘过度牵拉,5-0可吸收缝线纵向缝合并关闭41远中的纵切口。见图2j~l。
图2 31VISTA与SCTG联合应用手术过程。a41远中前庭沟切口;b潜行分离骨膜下隧道至32唇侧中央;c31近远中龈乳头被充分抬起,龈瓣无张力复位至31釉牙骨质界冠方1~2mm;d手工刮治器去除31暴露根面玷污层,并适当降低根面凸度;e测量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物面积为11mm×5mm;f5-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上腭供区;g在体外将移植物一端固定;h牵引移植物至骨膜下隧道内;i将移植物固定于31、41唇侧远中龈乳头基部;j4-0不可吸收线冠向悬吊龈瓣,并将缝线结粘接固定于31唇侧牙面中央;k组织剪横向离断下唇系带;l5-0可吸收缝线纵向关闭创面
3.3术后护理
术后受区即刻冰敷,术后2周内术区暂停刷牙及使用牙线,予0.12%醋酸氯己定溶液含漱(1min/次,2次/d)。术后1周内口服阿莫西林胶囊(0.5g/次,3次/d),根据患者需求,必要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术后1周复查,术后2周拆线。术后3周患者可恢复术区刷牙,使用超软毛牙刷,注意刷牙动作轻柔,避免碰触术区牙龈,术后6周可恢复使用邻面清洁工具。见图3。
图3术后恢复情况。a术后1周见受区正常愈合中,牙龈水肿;b术后2周拆除受区缝线,牙龈色稍红、水肿缓解;c术后4周受区牙龈轻度水肿,31唇侧龈缘平齐釉牙骨质界,远中龈乳头未完全充满邻间隙;d术后1周供区创面正常愈合中,缝线存在,创口无渗出;e术后2周供区拆线;f术后4周供区创面与邻近上皮颜色移行接近自然
3.4术后随访复查
术后4周受区牙龈水肿基本消退,31龈缘平齐釉牙骨质界。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可见,牙龈色粉、质韧,牙龈退缩较术前显著改善,龈缘位置稳定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1mm处,根面覆盖率为75%(图4)。分别于术后6、12个月使用口内三维扫描仪获取患者全口彩色三维数字模型,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Warp与治疗前进行配准;发现相较于治疗前,31根面覆盖区域唇侧软组织厚度增加,术后6个月唇侧软组织厚度增加0.39mm,并于术后12个月基本保持稳定,为0.33mm(图5)。
图4术后随访复查。a~d依次为术后3个月唇面、切端、侧面观及根尖片;e~h依次为术后6个月唇面、切端、侧面观及根尖片;i~l依次为术后12个月唇面、切端、侧面观及根尖片
图5术前与术后31根面覆盖效果对比图。a术前口内三维扫描;b术后6个月口内三维扫描示31唇侧获得部分根面覆盖,唇侧最低处龈缘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1mm;c术后12个月口内三维扫描示31唇侧龈缘水平基本稳定;d术后6个月(红线)唇舌向剖面图示31唇侧软组织厚度较术前增加0.39mm、术后12个月(蓝线)唇舌向剖面图示软组织厚度保持稳定至0.33mm;e术后12个月31唇侧根面覆盖效果,红色标注区域示根面覆盖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