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板-𬌗贴面-正畸联合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𬌗伴TMD

2023 年 5 月 9 日


作者:石勰 胡志刚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安氏Ⅱ类2分类与TMD的关联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是一种多因素诱发致病的常见口颌系统疾病,研究认为𬌗因素是其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安氏Ⅱ类2分类的特点为,第一磨牙远中关系,上颌前牙舌向倾斜,上下前牙呈闭锁性深覆𬌗,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
研究显示这类病例出现TMD的几率为正常人的13.2倍。其形成机制为上颌前牙舌倾,导致下颌前伸运动受限,髁突被迫处于关节窝后位,同时后牙垂直高度不足,使关节区尤其是盘后区负荷加重,久之导致关节区病理性的改建并出现相应的TMD临床症状。


颞下颌关节的改建


颞下颌关节是人体最复杂而精细的关节之一,其主要功能有两个:①支持复杂的下颌运动;②承受运动中的负荷。关节所承受的负荷是促进关节组织发生相应改建的重要因素,而改建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关节形态发生相应变化,变化后的形态又会影响关节的运动特征。因此,关节的形态与功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根据著名的Wolff定律,骨组织改建与其承受的应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骨骼在功能需要的部分发生骨形成,而在功能不需要的部分则发生骨吸收,即骨的功能适应性原则。组成颞下颌关节的骨组织与人体的其他骨组织一样具有功能适应性。骨的改建贯穿人的一生,这一特性是临床上正畸和咬合重建的理论基础。
当受到适当的生物力时,关节发生生理性改建,改建后的关节形态能更好地适应功能的需要;而当受到异常的生物力,超过了关节的适应能力,关节则发生病理性改建,如关节软骨破坏、髁突骨组织退行性变、润滑破坏,关节盘变性、变形、移位等。改建后的关节形态无法满足关节多种功能的需要,则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正常情况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面的改建常见于负重部位,如关节盘中间带、髁突前斜面和关节结节后斜面,这些区域骨关节面表面的软骨最厚,关节盘最薄。总而言之,颞下颌关节的改建具有终身性、渐进性和生物力依赖性。


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影响


咬合重建是指通过牙科治疗的方式,建立适当的上下颌位置关系,重新建立牙列的咬合状态,使之与口颌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消除口颌系统功能紊乱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咬合重建可通过改变颞下颌关节的力学环境,继而引起关节区的适应性改建,对关节改建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①机械性调位作用:通过咬合重建,改变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从而改变关节区的应力分布,减轻关节负荷,调整咬合与关节间的生物力学关系;②神经-肌肉反射调节作用:通过咬合重建改变颌位和咬合接触关系,从而调节与咬合接触相关的牙周-咀嚼肌的反射活动,调整口颌肌的收缩、舒张状态,改变关节区的负荷,引发关节区改建。


跨学科联合治疗策略


安氏Ⅱ类2分类错𬌗伴TMD的治疗策略可以分为3个步骤。首先,通过咬合板引导下颌至相对合适的位置,减轻关节压力,缓解TMD相关症状。再用𬌗贴面稳定咬合板治疗后的下颌位置。最后,通过正畸治疗在相对合适的下颌位置重建咬合。咬合重建涉及多个学科,是一种高难度、高风险的综合序列治疗过程。

 咬合板   调节因颌位因素导致的下颌位置异常,调整颌位及咬合重建前口颌肌、颞下颌关节适应性能力的判断。具有诊断性和治疗性双重作用,特别适用于因咬合距离过低、需要升高颌间距离而进行咬合重建的患者。

 𬌗贴面   覆盖𬌗面的贴面称为𬌗贴面,当颌位稳定后,运用𬌗贴面稳定咬合板治疗后的下颌位置,保持垂直高度和矢状向位置关系。

 正畸治疗重建咬合   通过正畸牙齿移动在调整后的相对稳定的下颌位置建𬌗,改变颞下颌关节区负荷,促进关节发生生理性改建,有利于关节区形态和功能的改善,从而达到长期稳定的目标。


典型病例一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22岁。主诉:于外院正畸治疗2个月后关节疼痛,张口受限。




颌面部检查



正面观:面型不对称,颏位偏左。侧面观:颏唇沟较深(图1)。

图1  治疗前面像和口内像




口内检查



恒牙𬌗,尖牙Ⅰ类关系,磨牙Ⅱ类关系,前牙Ⅲ°深覆𬌗,上下牙列轻度拥挤,下牙弓稍狭窄,上前牙舌倾,下中线偏右,14、44牙正锁𬌗(图1)。有张口受限、关节弹响及关节疼痛。




影像学检查



锥形束CT(CBCT)示:双侧关节位于关节窝的后位,右侧关节后斜面骨皮质不连续;关节前间隙大,后间隙小,上间隙小,提示关节盘可能前移位。磁共振成像(MRI)示:左侧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右侧关节盘可复性盘前移位(图2和表1)。



图2  治疗前影像学检查

表1  治疗前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




诊断



骨性Ⅰ类,安氏Ⅱ类2分类,低角,前牙Ⅲ°深覆𬌗,左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右侧颞下颌关节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治疗目标



①使用𬌗调位性咬合板前导下颌,减轻关节压力,放松咀嚼肌。②制作下后牙的𬌗贴面,维持面下1/3垂直高度,恢复正常覆𬌗。③制作下尖牙的𬌗贴面,改善下颌侧方运动及建立尖牙保护𬌗。④进行正畸治疗,在新的下颌位置上建立稳定的咬合关系并长期保持。




治疗过程



①使用𬌗调位性咬合板,前导下颌(图3)。
②治疗3个月,咬合板治疗结束,颌位稳定,制作33、37、47𬌗贴面垫高咬合,在该位置建𬌗(图4)。影像学检查示:双侧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左侧关节盘后双板区改建出现类关节盘样结构,右侧关节盘位置基本恢复正常(图5和表2)。三维重建对比示:髁突发生前下方移位和改建,髁突的吸收和增生同时进行(图6~图7)。
③治疗4个月,开始正畸治疗(图8)。先安装上颌矫治器,建立后牙咬合关系,排齐上颌牙列,解除前牙锁结关系。
④治疗8个月,安装下颌矫治器(图9)。
⑤治疗30个月,正畸治疗结束(图10)。影像学检查和三维重建对比示:与正畸治疗前、咬合板治疗后相比,髁突位置稍后退,但仍位于居中位,关节盘位置基本维持不变(图11~图14、表3)。
⑥保持1年后复查,咬合关系稳定(图15)。

图3  𬌗调位性咬合板前导下颌

图4  治疗3个月,咬合板治疗后面像、口内模型及修复体



图5  咬合板治疗后影像学检查

表2  咬合板治疗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

图6  咬合板治疗前后关节区CBCT三维重建对比(黄色为治疗前,绿色为咬合板治疗后)

图7  咬合板治疗前后髁突CBCT三维重建对比(蓝色为骨吸收,红色为骨新生)

图8  治疗4个月,正畸治疗前面像和口内像

图9  治疗8个月,下半口矫治器初装

图10  治疗结束(治疗30个月)面像和口内像



图11  正畸治疗后影像学检查

图12  治疗过程MRI对比;从上到下依次为咬合板治疗前、咬合板治疗后、正畸治疗后

图13  正畸治疗前后关节区CBCT三维重建对比(黄色为正畸治疗前,绿色为正畸治疗后)

图14  正畸治疗前后髁突CBCT三维重建对比(蓝色为骨吸收,红色为骨新生)

表3  治疗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

图15  保持1年后口内像




病例小结



关节盘移位后,通过颌位重建,减轻关节后区的压力,双板区尤其是双板区的前部分发生适应性改建,改建为类关节盘样组织结构,成为关节的功能区,承担原来关节盘的功能。即使关节盘没有复位,临床症状仍可以消失。因此关节盘复位不是临床上追求的唯一目标。关节盘移位后,双板区能否进行有效的适应性改建,使其发挥关节盘的作用,可能是关节盘移位后是否发生严重临床症状的关键所在,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典型病例二




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22岁。主诉:6个月前进食硬物后出现张口受限及疼痛。曾就诊于我院颌面外科,诊断“左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伴轻度吸收”,行关节腔注射润滑液及张口训练,张口度改善(前35 mm、后42 mm),但疼痛不能缓解。



颌面部检查



正面观:面型不对称,右侧偏大;口角不对称,下颌左偏。侧面观:凸面型,上下唇突度尚可(图16)。




口内检查



恒牙𬌗,磨牙、尖牙Ⅱ类关系,前牙直立,上颌拥挤度3mm,下颌拥挤度2 mm,17正锁𬌗(图16)。




影像学检查



CBCT示:左侧关节前间隙较大,髁突形态异常,前斜面吸收,表面骨皮质粗糙不连续;右侧髁突表面骨皮质连续(图16)。


图16  治疗前面像、口内像和关节CBCT





诊断



骨性Ⅰ类,安氏Ⅱ类2分类,低角,左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伴轻度吸收。




治疗过程



①佩戴𬌗调位性咬合板,前导下颌,增加后牙垂直高度(图17)。
②佩戴咬合板5个月后复查,左侧关节开口末疼痛减轻,左侧磨牙、尖牙Ⅱ类关系,右侧磨牙、尖牙Ⅰ类关系,前牙覆𬌗变浅,后牙出现开𬌗(图18)。
③安装上颌固定矫治器,唇倾上前牙,解除咬合锁结后,继续咬合板治疗。
④治疗9个月,待上牙列排齐,颌位稳定后,粘接36、46𬌗贴面,安装下颌后牙固定矫治器(图19)。
⑤治疗18个月,通过交互牵引,后牙建𬌗,上牙列排齐,后牙咬合基本正常,下前牙分步粘接托槽(图20)。
⑥治疗23个月,压低上前牙改善覆𬌗(图21)。
⑦治疗27个月,正畸治疗结束(图22~图23)。左侧关节CBCT对比示:正畸治疗后,髁突位于关节窝居中位,髁突表面骨皮质增生明显,前斜面形态改善(图25)。
⑧25转修复科行冠修复。
⑨保持3年后复查(图24),左侧关节CBCT对比示:关节继续发生改建,改建部位位于关节负重区,髁突前倾(图25)。

图17  佩戴𬌗调位性咬合板

图18  佩戴咬合板5个月,后牙出现开𬌗,前牙覆𬌗变浅

图19  治疗9个月,待上颌排齐、颌位稳定后,粘接𬌗贴面

图20  治疗18个月,下前牙分步粘接托槽

图21  治疗23个月,压低上前牙改善覆𬌗

图22  治疗结束(治疗27个月)面像和口内像

23  治疗前后左侧髁突CBCT三维重建对比(蓝色为骨吸收,红色为骨新生)

24  保持3年后口内像

25  左侧关节CBCT对比;从左到右依次为关节治疗前、正畸治疗中、正畸治疗后、保持3年后




病例小结



①治疗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咬合板在三维空间上再定位下颌位置,改善磨牙Ⅱ类关系和前牙深覆𬌗,同时增加磨牙垂直高度,利用𬌗贴面稳定下颌位置。通过以上治疗改变关节间隙分布,释放关节腔压力,改善双板区血供,促使颞下颌关节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建。
②髁突软骨下骨改建的过程中成骨活动和破骨活动同时存在,当破骨活动较强时,表现出骨吸收征象;当成骨细胞活动较强时,则表现出骨质增生的征象。以上病例髁突形态有明显改善,出现骨皮质增生、骨赘形成以及双层骨皮质的影像,说明成骨活动强于破骨活动。


安氏Ⅱ类2分类错𬌗的垂直距离管理


咬合垂直距离(OVD)是指牙尖交错位时面下1/3的高度,常以鼻下点至颏点的距离表示。正确恢复咬合垂直距离是进行有效咬合重建治疗的关键。单纯的后牙升高,下颌顺时针旋转,前牙覆盖增加,同时关节有超负荷的风险。而咬合板加𬌗贴面再定位下颌,在升高咬合的同时使髁突前移恢复其在关节窝的中心位置,不仅改善了深覆𬌗和Ⅱ类磨牙关系,也减缓了髁突对关节后部软组织的压迫,降低颞下颌关节的压力,使患者肌肉、关节疼痛的症状得到缓解(图26)。


26  垂直距离控制模式图;A为单纯的后牙升高;B为咬合板加𬌗贴面再定位下颌


但应当注意的是,咬合重建抬高垂直距离时必须在患者可适应范围内,以能维持治疗性咬合板所提供的空间为宜,超出此范围将引发新的关节或肌肉症状。咬合重建不是一步到位的,因此咬合板的试验性治疗至关重要。佩戴后应定期进行调磨,以找到最佳的颌位和垂直距离,达到关节、肌肉、咬合的协调。

关节治疗后满足以下条件可开始正畸咬合重建治疗:①无张口受限及疼痛等明显的临床症状;②肌肉触诊无明显疼痛;③MRI示移位的关节盘复位或关节盘后组织发生适应性改建形成良好的代偿。


咬合重建的基本要求与目标


①舒适稳定的颞下颌关节:所有咬合分析均要从颞下颌关节开始,颞下颌关节在行使功能及承受负荷时必须无任何不适。
②前牙要与下颌功能运动范围相协调,并与唇、舌、及𬌗平面保持正常的关系。
③后牙无咬合干扰:后牙的咬合接触既不能影响舒适的颞下颌关节,也不能干扰下颌前导。咬合重建的目标是实现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而神经肌肉协调又取决于咬合与颞下颌关节之间结构的协调,最终实现患者神经-肌肉-颞下颌关节-咬合的动态平衡。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互相影响。


颞下颌关节的稳定性


由于颞下颌关节组织改建的终身性、渐进性和生物力依耐性,颞下颌关节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分为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结构稳定性



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稳定性取决于有利于关节结构稳定的形态特征和盘-突-窝位置关系。

 利于关节结构稳定的形态特征   包括以下4点:①前倾的髁突:前倾的髁突与下颌后牙牙冠倾斜的形态特征相匹配,该特点便于髁突与下颌后牙一起承受在牙尖交错位咬合时最强的升颌肌收缩力;且髁突前倾所致的与关节盘更加广泛的接触关系,有利于保持此运动中髁突与关节盘、关节结节后斜面协调而紧密的接触关系,对于维持关节内正常负压环境有重要意义。②“S”型的关节窝:既使髁突在静止时稳定在关节窝内,又使髁突在运动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③形态不规则的关节盘:颞下颌关节一方面支持复杂的下颌运动,另一方面还承受咬合负荷,因此关节形态不规则、厚度不均匀、致密度不一致,有利于协调不同功能需求状态下颞下颌关节两个骨关节面(髁突和颞骨关节面)之间的大小和形态差异,有利于调节不同颌位状态下关节腔隙大小的变化,使对应的关节面之间保持恒定接触并以最小的磨擦和磨损进行相对运动。④松紧度不一的盘附着:附着关系把关节腔分为完全不相通的上腔和下腔,调节关节的滑动与转动运动,也是保持关节盘和髁突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中正常关系的平衡装置。
 利于关节结构稳定的盘-突-窝位置关系   在牙尖交错位时髁突位于关节窝的最上、最前和居中的位置,关节前后间隙宽度均匀,无关节间隙狭窄、盘突关系错位以及髁突的骨质改变,且关节盘在各种功能运动中保持着与髁突和颞骨关节面持续的紧密接触关系,盘突复合体同步协调运动。



功能稳定性



颞下颌关节的主要功能是能够支持复杂的下颌运动,包括咀嚼、言语、表情、吞咽等口腔活动。下颌运动由口颌肌收缩完成,受神经系统支配,并由颞下颌关节的盘-突-窝关系和上下牙列间的咬合关系所引导。因此,颞下颌关节的功能稳定也是口颌系统的功能稳定,即颞下颌关节、咬合、口颌肌、口颌面神经相互适应,相互牵制,达到生理功能状态下的动力平衡。

口颌系统肌肉尤其是咀嚼肌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到整个口颌系统的功能状况。正常情况下,咀嚼肌两侧位置对称、功能协调。临床上可通过触诊咀嚼肌有无触痛、有无扳机点,对比收缩强度和紧张程度,从而大体判断咀嚼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建立正确的咬合接触关系是维持颞下颌关节功能稳定性的关键。正畸治疗首先应达到静态咬合标准,即正常𬌗六要素。然而,静态𬌗关系良好,并不意味着同样拥有良好的动态𬌗。随着正畸技术的发展,建立具有良好尖窝关系的静态𬌗并非难事,可以带来暂时满意的咬合关系,但如果下颌在功能运动中存在干扰,可能使髁突发生移位,从而引发各种关节症状,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因此,正畸治疗不仅要重视静态𬌗的稳定性,还要重视动态𬌗的引导性,形成𬌗的相互保护,建立与关节、神经、肌肉相协调的功能状态下的咬合关系。

上下颌牙齿的咬合接触关系包括下颌在前伸、侧向、后退运动时牙齿的咬合接触关系,以及这些咬合运动的起点——牙尖交错𬌗。首先应建立稳定的牙尖交错𬌗,使正中咬合时后牙均匀接触,上下颌前牙仅维持轻微接触,形成后牙对前牙的保护。前牙覆𬌗覆盖正常,且覆𬌗深度应该能保证前牙在各个方向的咬合运动中引导上下颌后牙迅速分离,从而形成前牙对后牙的保护。



作者简介


石勰主任医师
石勰,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委会委员,福建省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委会常务委员。

胡志刚副主任医师
胡志刚,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及𬌗学专委会委员,福建省口腔修复和材料工艺专委会常委。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444期02~05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本期编辑:CMT佳境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 bingq 2021 - 2025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