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性口腔病损

2023 年 5 月 26 日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系列以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特征,并由此导致各种感染或肿瘤的疾病。口腔表现一般是 HIV 感染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征兆,本文介绍了HIV的发病机制以及与 HIV 感染密切相关的常见口腔病损,供大家学习参考。



主编:陈谦明、曾昕


HIV的发病机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一系列以严重的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特征,并由此导致各种感染或肿瘤的疾病。迄今为止,HIV 感染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重大的医疗难题。AIDS 在人类的流行已逾 30 年,1990-2009 年全球 HIV 流行病学调查曲线显示,截至 2009 年,HIV 携带者人数近3500万,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在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在亚洲AIDS 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蔓延,特别是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感染人数约 500 万。随着治疗经费不断增加,全球关注力度不断加强,每年新感染HIV 人数自 1994 年以来有所下降。2017 年1-9月,我国新报告艾滋病病案 10.5 万例。截至2017 年9月底,我国报告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74.7 万例。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大致呈球形,直径约 120 nm,由包膜、壳和核心部分构成。病毒基因组由两条正链 RNA 连接而成,两端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LTR 之间的序列编码至少9个蛋白,包括结构、调控、辅助蛋白三类。HIV分为 HIV1和 HIV2两型,两型间核酸序列同源性为40%,我国流行的主要为 HIV1型,HIV 对热及各种消毒剂均敏感但对紫外线和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HIV 侵入人体后,选择性侵犯表面表达 CD4+抗原的细胞,主要有 Th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HIV 通过其表面蛋白与细胞表面 CD4 分子相作用造成细胞的破坏。而CD4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随着其数目的不断减少,患者的免疫功能不断下降,易发生严重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HIV的传播


HIV 的传播途径比较明确。主要为:与 HIV 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共用注射器、HIV 污染血液或液制品输血、人工授精、皮肤移植、器官移植、母婴传播(怀孕、生产、母乳喂养)。偶尔见由于医务工作者的意外暴露引起。

和其他病毒感染一样,HIV 的感染过程取决于宿主和病毒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从感染 HIV 到发展成AIDS 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急性感染期是从开始感染到抗体生成之间的时期,显示的症状常类似单核细胞增多症,如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出现在感染 HIV 几天到几周之内,但并不是所有感染患者都会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感染期后,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应答之间达到平,很多感染者可能数年都不出现 HIV 感染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可能持续 8~10 年或更长。“潜伏期”这个词可能有误导,实际上这个时期病毒量非常高,破坏 CD4+T细胞速度非常快。在潜伏期末患者,开始出现一些症状或体征,包括免疫、皮肤、血液、神经、口面部等方面受累的临床表现。


HIV的口腔表现


口腔表现一般是 HIV 感染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征兆。目前,与 HIV 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损主要包括7种:口腔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牙龈线形红斑、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非霍奇金淋巴瘤。此外,还包括一些不典型溃疡、唾液腺疾病、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表现。

多数患者首发表现为口腔念珠菌病、卡波西肉瘤、溃疡性牙周疾病、毛状白斑。口腔病损不仅预示着HIV感染也是观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疗效的标志。熟悉 HIV 口腔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感染进一步播散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念珠菌病在 HIV 感染人群中发生率很高。其中尤以假膜型口腔念珠菌病最为常见,该病的发生与HIV 感染进一步发展为 AIDS 相关,可作为临床标志估计 HIV 感染的严重程度。念珠菌感染在 HIV 感染成人中感染率为 1.5%~56%,假膜型念珠菌病占 55.8%~69.7%,其次是红斑型念珠菌病(图 1),占 25.7%~50%,念珠菌性口角炎(图2)占 13.7%~27.1%。HIV 感染的儿童中口腔念珠菌感染率为 22.5%~83.3%,假膜型念珠菌病最常见,其次也是红斑型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念珠菌病的感染频率常与 CD4+细胞计数下降、病毒量增多有关。其他的易感因素有年龄小于 35 岁、吸毒、每天吸烟超过 20 支。

图1  艾滋病相关红斑型念珠菌病

图2  艾滋病相关念珠菌性口角炎

口腔毛状白斑(OHL)是 EB 病毒感染所致。几乎只发现在未经治疗的 HIV感染者中,常发生在舌缘(图 3),表现为双侧舌缘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有时可蔓延至舌背和舌腹。毛状白斑在HIV感染患者中的发生率为 0.42%~38%。发病率增高与更多地暴露于 EB 病毒(Epstein-Banvirus)、CD4+计数下降、HIV 病毒量增多有关。

图3  口腔毛状白斑

卡波西肉瘤(KS)是恶性的多病灶系统性疾病,起源于血管内皮,目前认为 KS 由人跑疱疹病毒 8(HHV-8)引起,通过性交、血液、唾液传播。好发部位是皮肤,黏膜、淋巴系统、肺、胃肠道也均可受累。在 HIV 感染者中,20%的 KS 首发在口腔,临床表现为红紫色斑点、丘疹、斑块、结节,可能出现溃疡而造成局部组织破坏,常见于腰部和牙龈(图4)。

图4  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

HIV感染人群更容易发生人乳头瘤病毒(HPV)口腔感染,感染率为 25.3%,而免疫正常人群的 HPV 感染率为7.6%。HIV 感染者也更容易发生多种 HPV类型的感染。HIV 感染者人群发生HPV感染时,高危型HPV 基因型如HPV16常见。在HIV 感染人群口腔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SV-2血清阳性、口-生殖器接触。HIV 感染者中口腔 HPV 感染率增高的原因尚不清楚。

HIV 相关性牙龈炎和牙周炎在发展中国家更常见,包括牙龈线形红斑、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坏死性口炎。牙龈线形红斑表现为沿游离龈界限清楚火红色的充血带,易出血,常规治疗无效。HIV 感染相关的牙龈炎和牙周炎与非感染的慢性牙周疾病类似,更具有侵袭性。但其并不出现在所有的 HIV 感染患者,说明单纯 HIV 感染并不会导致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探诊出血,出现牙龈炎和牙周炎还与其他的危险因素有关,如吸烟、口腔卫生差。


HIV的治疗


艾滋病患者通常由感染科医师进行抗病毒治疗。口腔医师主要针对其口腔表征进行对症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采用 2% ~4%碳酸氢钠液含漱,局部涂搽制霉菌素涂剂即可获得良好效果,病情较重者可口服伊曲康唑 200mg/d,疗程为 10~14 天。
毛状白斑一般无症状,也无癌变潜能,不需治疗。有研究用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治疗毛状白斑,但容易产生耐药性。
目前,尚没有疫苗或抗病毒药物治愈 AIDS 相关的 KS。治疗目标只是消除或至少除去影响面容的病损,缓解疼痛和肿胀。局限性 KS 使用局部治疗有效,播散性 KS 需要系统治疗。口腔 KS 治疗包括局部放疗、激光治疗、手术切除、化疗,化疗药物有长春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碱、长春瑞滨)和博来霉素。但 FDA认证的治疗 KS 药物仅包括局部使用阿利维 A 酸凝胶,全身治疗使用柔红霉素脂质体、紫杉醇、干扰素-α。


图书简介


本文摘编自由陈谦明,曾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案析口腔黏膜病学》(第2版)一本。该书在涵盖口腔本科教材《口腔黏膜病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口腔黏膜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疾患的相关知识,并加强与口腔黏膜病密切相关的皮肤病学、医学免疫学、内科学、临床药物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全面、系统地概括本学科的核心内容,覆盖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全部基础知识,并拓展口腔临床医生的知识结构。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转载请获出版社许可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 bingq 2021 - 2023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