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摘局部义齿固位体设计原则与分类
一、设计原则请记住口诀:“二形五性三能够”
『二形』
(1) 有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能够抵抗各种外力而不至于松动、脱落或破损。
『五性』
(2) 固位体材料的加工性能、机械强度、化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经久耐用性,不易腐蚀和变色,不刺激口腔组织,无毒性。
(3) 固位体应具备边缘适合性,边缘密合良好,粘固剂暴露于口腔内不刺激口腔软硬组织。
『三能够』
(4) 能够恢复桥基牙的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前牙还应美观。
(5)能够保护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的健康,预防口腔病变的发生。
(6)能够取得固定桥所需的共同就位道。
二、固位体设计分类
固位体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直接固位体】和【间接固位体】两大类。
1.直接固位体:是防止义齿向脱位,起主要固位作用的固位部件。按固位形式不同,又可分为冠内固位体和冠外固位体。(1)冠外固位体:包括卡环型固位体、套筒冠固位体以及冠外附着体。其中卡环型固位体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者。(2)冠内固位体:主要为冠内附着体,属于精密附着体,也有半精密附着体。最常见的是栓体栓道形式。
2.间接固位体:是用以辅助直接固位体固位的部件,主要是起增强义齿的稳定,防止义齿发生翘起、摆动、旋转及下沉的作用,常用于游离端义齿。(1)间接固位体的具体作用1)主要是防止游离端义齿合向脱位(翘起),减少因义齿转动而造成对基牙的损伤。2)对抗侧向力,防止义齿旋转和摆动。3)分散合力,减轻基牙及基托下组织承受的力。(2)间接固位体的种类:常用的有合支托、指端支托、连续卡环(连续杆)。而金属舌/腭板、附加卡环、邻间钩、延伸基托等,除发挥本身特有作用外,根据设计需要,也可起到间接固位作用。(3)间接固位体的设计:间接固位体作用力大小与其放置的位置有关。而它的设计位置又与支承线(主要指起支点作用的𬌗支托连线)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远中游离端义齿的间接固位体多放置于第一前磨牙的近中合面窝、尖牙的舌隆突或近中切端,间接固位体距支承线的距离愈远,则平衡矩愈大,对抗转动的力愈强。一般从间接固位体到支承线的垂直距离最好能等于或大于从鞍基远端到支承线的垂直距离。因为,力×力臂=力矩,力臂愈长则很小的间接固位力就能起到抗衡作用。若远中游离端缺牙多,从间接固位体到支承线的垂直距离不可能远时,则可应用前牙区多基牙的联合支持,使之共同发挥间接固位作用。
三、卡环型固位体的组成与作用
卡环型固位体又称正型卡,简称卡环,是由𬌗支托、卡环臂、卡环体和小连接体组成(图1)。卡环臂分为两部分,一是富于弹性的卡环臂尖,位于倒凹区,起固位作用;另一部分是卡环臂坚硬的起始部分,位于非倒凹区,起稳定和支持作用。卡环体为连接卡环臂、𬌗支托和小连接体的坚硬部分,位于非倒凹区,起稳定和支持作用。小连接体为卡环包埋于基托内或与大连接体相连的部分,位于非倒凹区,起连接作用。
(1)𬌗支托 (2)卡环体 (3)卡环臂起始部 (4)卡环臂尖 (5)小连接体 (6)大连接体
a.支持 b.稳定 c.固位
(图2)
常见的卡环有三臂卡、腺卡、圈卡、对半卡、联合卡、延伸卡、回力卡与反回力卡、杆形卡环以及RPI卡环组、RPA卡环组等。
表1 卡环各部位的特点与作用
四、固位臂与对抗臂的作用
1、固位臂:
1)卡环肩:与卡环体连续的部分,位于导线上方,具有半弹性,较坚硬,起稳定和防止义齿侧方移位的作用;
2)卡环尖:位于导线下,进入倒凹,是固位的主要部分,防止义齿牙合向脱位;
2、对抗臂:
位于基牙腭舌侧的导线上方,与固位臂一起起固位作用,在取戴义齿时,可防止义齿侧方移位;
(图3)
五、固位臂和对抗臂的设计
为了便于摘戴,可设计一侧卡环进入倒凹区,另一侧卡环位于导线上便可获得的固位力,无须颊舌两侧卡环臂尖均进入倒凹区。下颌磨牙因解剖形态特点,固位体常设计成此种形式(图4)。
(图 4) 磨牙区卡环型固位体的基本位置与要求,A为颊侧固位臂尖进入倒凹区;B为就位时,固位臂与对抗臂必须同时接触基牙;C为舌侧对抗臂可位于导线上
• END •
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口腔专业人士参考及交流。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学习分享,在此感谢原创作者分享。如涉及内容与版权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imyayi@qq.com
每晚八点 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