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牙区软硬组织缺损重建时机考量
种植修复因其高存留率和成功率,已经成为替代缺失牙的首选治疗方法。为了达成理想的美学和功能,种植必须以修复为导向,从而保持其长期稳定性。因牙周炎或慢性根尖周炎等疾病导致的牙槽骨吸收,以及牙缺失后不可避免的生理性骨改建,剩余骨量常难以满足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部分患者又同时伴随着软组织量不足,骨增量联合软组织增量能取得更好的最终种植效果,充足的角化黏膜与维持种植体周围组织的长期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软硬组织重建的方法和时机是种植过程中必须考量的因素,究竟是选择“先硬后软”还是“先软后硬”呢,抑或是“软硬同施”呢?本文将对不同程度的后牙区软硬组织缺损重建时机考量进行探讨。
作者: 陈晖璐 褚洪星 容明灯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种植科
Thoma等学者将软组织管理分为5个时间点:①种植前;②种植同期;③种植愈合期(种植体植入后、二期手术前的时期);④二期手术同期;⑤修复负载后。
修复负载后再进行软组织管理效果不可预期,因此结合骨增量手术,修复负载前常见的软硬组织增量时机可分为以下3种:①骨增量前软组织增量;②骨增量(同期种植或延期种植)同期软组织增量;③骨增量与种植后,在种植愈合期或者二期手术同期软组织增量。
在后牙区同期行软硬组织增量,大量骨移植材料难以为软组织移植物提供稳定的固定和足够的血供,同时植骨材料也缺乏周围软组织的血供和稳定封闭环境,容易出现成骨不良和软组织移植失败,操作难度大,患者术后反应也较重。
因此,笔者团队较少选择骨增量同期软组织增量,更多地选择第1和第3两种时机。
根据2021年欧洲骨整合学会(EAO)共识会议,患者在软组织增量手术术后的不适感非常轻微。而大范围骨增量术后可能出现肿胀、疼痛及皮下组织的淤血青紫等,较软组织手术的术后反应严重更多。所以,当患者存在牙科恐惧症且需软硬组织增量时,可考虑先行软组织增量,甚至可以使用人工替代材料,进一步减轻患者恐惧,增加依从性,也增加患者对后续治疗的信心。
总之,面对后牙区软硬组织缺损的患者,其重建的时机应综合考虑患者组织缺损程度以及患者个人因素,在大范围垂直向或不利型水平向植骨时,若软组织量不足,可考虑先行软组织增量,以确保伤口一期愈合,但因软组织移植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挛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骨缺损量较少,且能保证无张力缝合条件下,可先行骨增量,在后续手术中再行软组织增量。
陈晖璐 博士
陈晖璐,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会员,曾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多篇文献。BITC口腔种植大奖赛骨增量区二等奖,参译《数字化牙种植学治疗设计与导板手术》《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等。
助理编辑:CMT橙橙
监制:CMT飘飘
商务合作:勾女士 18010120787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