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髓剂的选择、放置方法和操作影响因素
盖髓剂对保存活髓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
氢氧化钙作为传统盖髓剂,因具有抗菌性、可促进矿化、能在暴露的牙髓表面形成牙本质桥,多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氧化钙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诱导牙髓产生的牙本质桥不完整,且物理强度较差、封闭性较差,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并非理想的盖髓剂。
MTA是一种无机三氧化物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封闭性好,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诱导性,可诱导牙髓细胞分化形成牙本质样细胞,继而形成牙本质桥。临床研究显示,MTA用于直接盖髓治疗的成功率约为90%,显著高于氢氧化钙,因此,推荐MTA作为恒牙深龋所致露髓的首选盖髓剂,以提高临床成功率。
将盖髓剂覆盖于暴露牙髓及周围1~2mm的牙本质上,并有一定的厚度,防止微渗漏的发生。放置时,应注意勿用力施压。
(1)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医源性牙髓的污染和损伤,可能影响到牙髓和牙本质的修复。
(2)存在于盖髓剂和牙髓组织间的血凝块将影响牙髓创面的愈合。在去龋备洞时,牙本质碎屑可通过露髓面进入牙髓组织内,碎屑的存在妨碍盖髓剂与组织的接触。如果牙本质碎屑内含有细菌,则可引起牙髓感染和炎症。
(3)边缘渗漏是影响盖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修复体边缘渗漏,牙髓炎症将持续存在而影响牙本质修复,最终导致牙髓坏死。
盖髓治疗后牙髓组织的转归可分两方面:一方面,经直接盖髓后,在露髓孔处血凝块形成,其下方的牙髓组织充血,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随后炎症消退,血块肌化,下方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封闭穿髓孔,这种修复往往在术后 2个月左右完成。经间接盖髓后,成牙本质细胞层及其附近原来的充血逐渐缓解,而且很快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另一方面,经过盖髓治疗的牙齿,不论在治疗前是否已存在牙髓炎症,牙髓组织内残留的毒性残物都可以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出现疼痛症状;甚至发展为慢性牙髓炎,同时临床上也表现为慢性牙髓炎的疼痛症状。有的病例可以转化为肉芽组织,因循环障碍引起内吸收。有的患牙牙髓发生退行性变,或有大量矿物质沉积于牙髓中。
盖髓治疗后,应定期复查以判断疗效,即半年复查1次,复查2年。复查项目为临床表现、功能、牙髓活力和X线的表现。若患牙无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无不适,牙髓电测试试验正常,X线片显示髓室、根管、根尖周正常影像,未发育完成的牙根继续发育,应注意根尖未发育完成的年轻恒牙进行牙髓电测试时可出现假阴性的情形,应避免判断失误。术后如果有自发痛或长期有温度激发痛,或牙髓活力异常,X线片有异常影像,均认为失败,应改行其他牙髓治疗。
• end •
快捷进入牙e课堂
茄子口腔医学
致力于传播前沿口腔医学知识,服务更多牙医和牙患
口腔视频
口腔视频发布平台,每天更新根管治疗、正畸、修复、美学、种植等各类视频
@茄子口腔医学
@牙e课堂
@口腔视频
编辑 | 茄子口腔医学公众号 内容 | 网络
免责声明 ▌本文遵循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许可协议,转载只需遵守共同协议即可。非原创内容来源于网络或文献书籍整理,感谢原作者的分享,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