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70周年特稿】致敬我国口腔医学前辈——写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王松灵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
引用本文:王松灵. 致敬我国口腔医学前辈——写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8): 721-723.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30517-00203.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于1953年8月伴随着新中国口腔医学事业而诞生,创刊时刊名为《中华口腔科杂志》,1987年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传播口腔科学70载,记录了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科技创新带来的时代变迁。时至今日,《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已成为我国口腔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为推动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70年来,《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刊登了大量口腔医学文献,滋养了众多求知学子,助力广大学界英才,同时杂志不断推陈出新,办刊理念与时俱进,不仅承载传统医学口腔研究的悠久历史,同时推荐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力作。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历届编委会、编审专家和编辑部同仁的接力传承、不懈奋斗,离不开口腔医学前辈的奖掖后进、无私奉献,更离不开广大口腔医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付出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我国口腔医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口腔医学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诸多前辈学者孜孜不倦,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行业标准,及时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最新动态及临床科研成就。从1953年创刊至1960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先后发表、引介国外翻译文章157篇,主要为苏联医学工作者撰写的论文,内容涉及口腔卫生政策、预防保健和基础与临床研究,这些文章的发表为快速提高我国口腔科学水平提供了学术支持。同时,老一代卓越的口腔学者、学术先驱将对我国口腔医学的内涵、任务与发展方向的探索与构思撰写成文并发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首任总编毛燮均[ 1 ]于1949年就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今后的牙医教育”一文,对我国牙科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其后,陈华[ 2 ]、司徒学[ 3 ]等也先后发表专论,探讨对我国口腔医学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这些学术思想为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发展特色的口腔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广大口腔医学工作者也积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口腔医学教育、口腔医学史、口腔公共卫生以及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和口腔矫形学等专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口腔医学呈现出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4 ]。这其中有许多学科完成了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前辈学者在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矢志不渝、顽强开拓、执着坚守为我国口腔医学日后的发展确立了方向。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于1960年停刊,1963年复刊,伴随着共和国在曲折与艰难中的探索与跋涉,杂志于1966年再次停刊。1978年迎来了祖国科学的春天,在全国口腔医务工作者的热切期盼下,杂志复刊。
1978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复刊,最初以季刊形式发行。在复刊号中,杂志响应党的号召,表达了当时科学工作者的心声,《发刊词》中写道:“祖国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和普及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总结医疗和实验研究方面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开展学术讨论。推动口腔医学的发展,提高口腔卫生水平,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5 ]。
彼时,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1980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关于学位制度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和指导教师名单》。名单中,全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计151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点812个,博士指导教师1 152人。其中,首批口腔医学领域博士指导教师7人,他们是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郑麟蕃教授、邹兆菊教授,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张锡泽教授,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肖卓然教授、魏治统教授,第四军医大学(今空军军医大学)陈华教授、欧阳官教授。他们带领研究生,怀揣理想和信念,在口腔医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将他们对口腔医学领域的探索、对事业的热爱凝聚笔端,把研究成果装入信封寄往杂志社。名家大医、优秀学子为国家科学事业忘我工作结出的丰硕果实,如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涌向编辑部。这些研究论文不仅代表着那个时代口腔医学界奋发有为的信念与学术激情,也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医学各专业领域,初步搭建起口腔学科发展的平台,奠定了后续口腔医学行业发展的基础,为学界后继者照亮了前进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张震康[ 6 ]发表“我国正颌外科近年来的进展”,邱蔚六[ 7 ]发表“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现状与未来”,王大章等[ 8 ]发表“颞下颌关节内窥镜检查的实验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等代表性文章,对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进行阶段性总结,并提出发展建议与设想。
这一阶段,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和帮助、支持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成为当时口腔医学工作者交流的重要平台,杂志发行量突飞猛进。1985年杂志改为双月刊,1987年更名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并逐渐开辟了“论著摘要”“会议纪要”“述评”“学术争鸣”“新技术应用”等20余个栏目,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更加多元的视角展现学术最新成果,介绍国内外前沿热点研究课题,反映读者关心的重大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口腔医学研究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不仅成果丰硕,而且新人辈出。2003至2019年,作为学术创新的萌芽期,国内研究者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初步具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如提出中国特色的颌面外科序列治疗和口腔龋病微生态等新观点[ 9 , 10 ]。2019年以后,逐步进入自主创新期,国内口腔学者开始主动探索口腔医学发展的创新理念和产品,代表成果有:乳恒牙替换模式及分子调控机制[ 11 ],在巴尔的摩美国国立牙科博物馆收藏展示的“生物牙根”,揭示硝酸盐维持机体稳态,并提出稳态医学新概念[ 12 , 13 ],研发国产种植机器人等[ 14 ]。
结合新形势下口腔医学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同时顺应传统媒体变革需要,杂志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2006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在召开口腔各专业委员会或学组学术会议的基础上,组织和策划相关研究领域专刊,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推广最新研究成果。改版后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宽、实用性更强、受众更广。杂志的各项评价指标综合排名在我国口腔医学类期刊中始终位列第一,在国内口腔医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2022年杂志再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并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出版质量评审中被评为优秀期刊。
回顾《中华口腔医学杂志》70年的发展历程,在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医学刊物从无到有,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经过几代口腔人的不懈努力,口腔医学学科内涵不断深化,学术队伍不断扩大,学术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口腔医学领航式杂志,成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教育及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
时值《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衷心感谢口腔医学先驱和前辈的无私奉献,特别感谢杂志历任总编毛燮均教授、宋儒耀教授、朱希涛教授、张震康教授、傅民魁教授、王兴教授、赵铱民院士的卓越引领和顶层设计;衷心感谢从事口腔医学事业各领域的大家、学者与广大读者对杂志的长期支持;衷心感谢杂志全体编委、编审专家以及编辑部各位老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杂志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科学研究事业的辉煌明天,进一步提高质量,做好新时期口腔医学期刊服务工作,为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