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70周年特稿】七十回眸沧与桑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赵铱民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引用本文:赵铱民. 七十回眸沧与桑[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8): 724-726.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30525-00215.
国际口腔医学博物馆中有一个中国口腔医学杂志展区,巨大的柚木书橱里展出了从《中华口腔科杂志》到《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全部版本。每每行至于此,注视着一排排整齐的书籍杂志,如同看到一部厚重的中国口腔医学发展史。
摆放在最前边的是出版于1953年8月5日的《中华口腔科杂志》创刊号(第一号),简洁而朴素的封面上是由当年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将军亲自题写的《中华口腔科杂志》刊名,刊名下方罗列着论文标题( 图1 )。岁月的侵蚀使这本杂志的封面已发黄,甚至带着一点淡淡的霉味,这就是70年前先辈们创建的第一本全国性口腔医学杂志。泛黄的书页,略显粗糙的纸张,有些模糊的铅字印刷,特别是文中采用的经铅版化学腐蚀印出的黑白照片显得浑浊而不清晰,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印刷品的共同特征。
图1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今与昔
创刊号薄薄的一册,共刊出论文15篇,其中3篇是苏联学者论文的译文。排在卷首的是时任杂志总编辑毛燮均教授的论著“从正畸学方面理解大自然”,他将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引入正畸学的理论与实践,在当时可谓远见。论文目录中有多位耳熟能详的名字:宋儒耀、沈国祚、孙廉、柳步青、王毓英……,当时在我国口腔医学界都享有极高的声望,后来都成为了我国口腔各学科领域的泰斗和奠基人。他们的研究涉及口腔感染、面神经疼痛、银汞合金充填、丙烯酸树脂应用等多个方面,其研究与国际水准相近。这些竟然都发生在70年前,先辈们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口腔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的探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我国院校口腔医学的整体水平。细读这些文章,不禁让我对这些先辈们肃然起敬。今天的口腔医学发展都建立在他们创建的坚实基础之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作古,且已不为当今的学子们所知,但是他们留下的临床经验和他们用研究实验证实的假说理论,却已然成为我们今天攀登世界口腔医学高峰的一级台阶。
1951年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成立,1953年《中华口腔科杂志》在北京问世,成为一本全国性的口腔医学专科杂志。今天我们纪念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年,正是肇始于此。1987年,我国著名佛学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为杂志题写了刊名,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口腔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学研究需求。1985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改为双月刊,刊文量增加了一倍。随着科学研究日益广泛、日益深入,临床工作日益普及、临床技术日益精进,原有的双月刊已不能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的需求。2006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做出重大改变,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而且每期的页码和刊文量也都有了显著增加,这个出版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与初创刊时相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年的年发文量和年发文面数分别增加了2.5和2.4倍,论文的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从学术期刊这一特殊视角展现了中国在口腔医学探索之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排列在书墙最后的是2023年5月最新出版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简洁大方的封面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和色调,精美的铜版纸、清晰精准的文字、全彩的印刷、考究的装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科技感。对比70年前的杂志,今天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有天壤之别。翻看目录,映入眼帘的多是活跃在我国口腔医学界的杰出学者,有古稀之年的专家教授,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也有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他们将最先进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理工科研究和先进的科技方法引入到口腔医学领域,更深入、更广泛地探讨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原理、治疗方式和预防机制。
今天的杂志,已远远不限于单纯的纸质出版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也开始改变单一的传播形式,拓展发行空间,广泛采用网络版杂志、手机媒体推介等形式,还有各种学术问题研讨、临床专家的共识指南、代表学科进展方向的巡讲宣传已成为杂志的常态化工作。《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三维打印与口腔医学”学术年会等已成为杂志的品牌,具有日益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改变也在影响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学作者和医学生们。70年间,我国的口腔医师由数百人成长到今天拥有27万余人的队伍,同时还有一支生源充足的口腔医学生后备军,杂志的读者也由数百人增加到今天的11万余人。
受一些刊文导向的影响以及全国多家口腔医学杂志的蓬勃兴起,《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竞争。在此背景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坚守初心,把办刊质量放在首位,坚定地服务作者、服务读者,赢得了广大作者、读者和上级领导的信任与肯定。杂志的各项评价指标及综合排名在我国口腔医学类期刊中始终保持第一;被Medline、Scopus数据库、化学文摘数据库以及中信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20余个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圆满完成了中国科协1至3期精品科技期刊工程(B类)、出版质量提升、中国科技期刊TOP50以及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学术创新引领等多个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连续多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在庆祝《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周年的时刻,对比1953和2023年的两本杂志( 图1 ),我感慨良多。我们几乎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七八十年的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样的速度让我们的世界同行感到惊诧,不得不表达他们的赞许和认可,这是所有中国口腔人的骄傲。《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用她的文字,用她的图像,用她的图表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这是中国口腔医学进步的伟大足迹。我们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我们更感激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进步阶梯。17、18世纪,法国曾是世界口腔医学的领跑者;19、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口腔医学的中心;可以预期,21世纪中国一定会走向这个舞台的中心,去领舞一台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我衷心地期望《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在长长的未来中去记录这部新的历史、去承载这份责任和荣光,期待《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更加辉煌的80年、90年、100年。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是一片孕育口腔医学英才的沃土,70年来为我国口腔医学界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医生、科学家和教师。作为当年唯一的国家级口腔医学杂志,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当选杂志的编委曾是莘莘学子的梦想和追求,我也曾有同样的心路历程。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为了我国口腔医学的引领者,许多人由此登上了世界口腔医学的大舞台,更多的人由此成长为国人口腔健康的守护神。据近年统计:中国口腔医学TOP1%高被引论文在世界占比由2013年的6.7%上升到2018年的15.7%,跃居至世界第二位,让口腔国际舞台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我们感谢日益强大的祖国,也不会忘怀杂志予以我们的培育和支撑。
在这座书墙前,我也看到了遗憾。在70年中,杂志只出版了58卷。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杂志在20世纪60和70年代两度停刊,使我们失去了这段宝贵历史的记录,这是杂志也是中国口腔人永久的痛。
站在这座书墙边,我不禁会想起一连串响亮的名字,我们深情地怀念和感激毛燮均、宋儒耀、朱希涛、郑麟蕃、张震康、傅民魁、王兴各位总编为杂志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不同时期对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引领;深情地怀念和感激历届编委会的成员以及杂志的作者和读者,正是大家的奋斗和努力才营造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今天;我们深情地怀念和感激以高平、孙勤、穆景燕、李季、孔繁军为代表的编辑部人员,他们的敬业勤奋、严谨求实、热情服务、甘当伯乐、甘为人梯,为作者、编者和读者创造了最好的桥梁,应向他(她)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人活七十古来稀”,杂志七十正青年。经过70年成长的杂志,今天正处在学术厚重、人才济济、资源雄厚、经验丰富的好时期,希望《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传承者们一如既往,以更丰富的智慧、更充沛的精力、更强大的资源去精心培育我们的杂志,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口腔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我们的杂志推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70年前,《中华口腔科杂志》初创,编者的结束语这样写道:“全国的口腔医务工作者,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发展口腔医学及人民口腔保健事业而努力”。
今天,我依然如是说。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