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70周年特稿】三年磨一剑——基层口腔医师发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论文之路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王勤波
作者单位: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社区服务中心口腔科
引用本文:王勤波. 三年磨一剑——基层口腔医师发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论文之路[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8(8): 745-746.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30529-00218.
孩提时代,我在家父的书桌上就认识了白底、墨绿色封面的《中华口腔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前身)。后来我们兄弟俩都继承了父母的衣钵,我们家也成为两代人中有5位从事口腔医学事业的口腔世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也成了我从业后每期必读的所爱,我和这本杂志之间还有着一段从投稿、修稿到历经3年最终发表的难忘故事。
1982年2月,我从南京市玄武区医院考入泰州市卫生学校口腔医士班,通过在第四军医大学的生产实习,1984年毕业后回到玄武医院这所二级医院的口腔科开始了独立的口腔诊疗工作。当时医院病房六楼的图书馆,订有《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和《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两种口腔专业期刊,每期我都会从头至尾认真阅读。前者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准的权威性口腔专业期刊,后者则推介当代国外最先进的口腔医疗技术及行业发展趋势。通过阅读,我对国内著名的口腔医学院校和专家作者逐渐熟悉起来,当时的我对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只敢仰望,未曾奢望能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但缘分有时就是如此奇妙,下面就是我和这本杂志的故事。
1990年我开始关注尚未导致牙髓炎发生的牙隐裂的早期诊断,希望能对患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存活髓。通过查阅教科书和文献,当时涉及早期诊断的方法无外乎两类:其一是患者主观感受,即冷热刺激痛和叩诊反应;其二是物理检查方法,即碘染法和投照法。临床上患者的实际情况是隐裂牙早期主诉症状极不确切;而两种物理检查方法往往要到隐裂深度和宽度发展到相当程度才能肉眼明确分辨。当时缺乏有效提高早期牙隐裂可视分辨率的诊断方法。为此我尝试将碘染法和投照法联合使用,试图提高早期牙隐裂的可视分辨率,虽然诊断效果有所增强,但仍然与越早越好地发现早期牙隐裂的初衷相去甚远。临床上由于牙隐裂出现牙髓炎甚至冠折的病例比比皆是,让我感到痛心。如何才能更早发现牙隐裂的趋势与可能,采取措施阻断其发展,有效保存活髓,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色度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尝试牙面荧光素钠染色,利用光固化机和护目镜,用短于荧光素钠激发波长的光固化蓝色短波光激发出荧光,再用茶色护目镜滤除蓝色有害光而仅看到绿色激发光,利用荧光素钠的高渗透性,绿色激发光的易视性,客观提高了牙隐裂的早期诊断率。几经整理雕琢,我在1992年将临床实践转换成文本和理论,当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与满足。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口腔专业期刊如雨后春笋,投稿谁家似乎是个问题。但成文后,冥冥之中我已经笃定投稿全国最高权威口腔期刊《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但最大的顾虑是我的单位太小,我的学历只有大专,我的职称只是住院医师。一个无名之卒怎么能斗胆问津最高殿堂?《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在我心中的地位太高大与神圣,以至于我曾经反复踌躇,考虑是否退而求其次。但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实践,又不断提示自己这是客观事实,没有半点虚假,应该问心无愧。我知道我内心太渴望得到《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认可,那是我的期待。所以最终还是以论著的格式与篇幅,将稿件挂号投寄到《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剩下的就是长久的忐忑与期待。
编辑部很快就寄来了回执。从1993—1995年,我先后3次根据编辑部的修稿意见进行论文修改,开始时全文修改,最后一次是让缩略成论著摘要规格。虽然我老大不情愿,因为论著摘要虽然是等同于论著看待,但由于字数的限制,很多细节描述都要被删减,不利于读者的理解。反复斟酌,我实在是不忍舍弃《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垂青,能在我无比看重的国内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实在是我的最高期盼。所以最终不惜在区医院等待3年,即使以论著摘要发表也在所不惜。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95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牙体牙髓学术会议上,我的这篇文章被选中大会发言,当我宣读后回到座位时,《上海口腔医学》的编辑即前来与我约稿全文论著发表。由于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投稿在先,我又有自己的秉持,当时只能是婉言谢辞了。
1995年这篇文章先获玄武区首届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旋即我申报南京市科技进步奖,正值此时我收到《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在当年第6期录用的通知,据此通知我完备了申报程序,并荣获了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真是双喜临门啊!此时此刻,我觉得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此生无憾了。感恩《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当年我36岁,这篇文章的发表也为我之后两次荣获南京市科技进步奖开了好头[ 1 ]。后续我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又发表了2篇文章[ 2 , 3 ],为获得2001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这篇稿件历经3年终于发表的故事,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思考。首先《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客观对待稿件,没有因为作者无名、单位小戴着色镜看人;其次杂志审稿一丝不苟,不断完善,最终达到精益求精;其三对论著摘要的处置非常人性化,稿约规定,被录用的论著摘要可以全文在其他专业期刊发表,不属于一稿两投。所以该论文最终在《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以论著形式全文发表[ 4 ],有了完满的结局。
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给我的鼓励,让我这个在基层工作中专毕业的口腔医生,得以不断努力,先后获得大专和本科学历,一步步从医士、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最终成为主任医师。我的从医生涯,离不开《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培养教育,它是我终生的良师益友,令我终生难忘!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