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 | 前牙区牙槽骨的4种形态及血管分布!
牙槽骨的形状
从CBCT的横断面可以看出,下颌牙槽骨的内外侧骨板为骨密度较高的密质骨。从矢状面看,下颌前牙区舌侧骨板比唇侧骨板厚。
前牙区牙槽骨形态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短粗型
下颌前牙区牙槽突比较低,矢状位显示牙槽突上部分比较粗短(图1)。
图1 短粗型
此型牙槽骨位置较低,但唇(颊)舌向骨量较多
2.细小型
矢状位显示牙槽突较薄,形成上部较小、下部较大的细颈烧瓶样(图2)。
图2 细小型
CBCT矢状位显示牙槽骨骨质较薄,唇(颊)舌向骨量较多
3.弯曲型
CBCT矢状位显示颏结节上方稍内陷呈弓形(图3)。
图3 弯曲型
CBCT矢状位可见牙槽骨中份弯曲,呈弓形
4.薄片型
CBCT矢状位显示牙槽骨呈片状,非常细薄(图4)。
图4 薄片型
CBCT矢状位示上下颌牙槽骨吸收明显呈片状,非常细薄
前牙区的血管
在下前牙区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血管管网系统,以前我们的认识是前牙区没有大的血管和神经,所以都会认为前牙区是一个安全的种植部位。但CBCT的出现和应用,发现前牙区实际上存在很多的血管和神经,甚至非常粗大(图5、图6)。
图5 CBCT冠状位
A.下颌骨前牙区的粗大血管影像;B.上、下颌骨前牙区的血管影像
图6 CBCT矢状位及冠状位
显示下颌骨前牙区的粗大的血管及走行方向
有些管道会有出口,即现在称为下颌正中管和下颌舌侧管,开口于舌侧,但不止一个,往往有多个开口,其位置高低不一,形状也各不相同(图7~9)。上颌前牙区可能由于鼻腭管的存在,很难看见其他的血管神经的开口。
图7 CBCT矢状位
显示下颌骨前牙区的舌侧开口
图8 CBCT 3D重建图
颌骨舌侧见多个开口
图9 CBCT矢状位、冠状位及三维重建图
A.矢状位下颌骨下颌正中管;B.冠状位下颌骨下颌正中管;C.舌侧三维重建下颌正中管影像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仅作为分享参考,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理性阅读。
觉得不错 请戳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