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疣状黄瘤病例报道1例

2023 年 11 月 27 日

关注我们,每天都能收到这种好文章!

微信号:kqjy360

投稿邮箱:361687558@qq.com

作者:王畅,曲星源,刘悦,张茜,梁琛,史册,王雷,高东辉,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

 

疣状黄瘤是Shafer于1971年在口腔中发现的一种罕见病变,它通常发生在口腔、阴囊或外阴皮肤及其他皮肤黏膜位置,病因不明。牙龈是口腔内常见的发病部位,发病年龄一般为50~70岁。本文报告了我院近期的1例牙龈疣状黄瘤病例,并回顾了相关文献。本报告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及吉林大学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830)。

 

1.病例报告

  

患者,女,63岁,有高血压服药史,无意中发现右上前牙牙龈有一病损,无痛痒。在临床检查中发现,右上前牙牙龈可见三角形黄白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粗糙隆起,呈乳头状增生(图1)。

 

图1 术前口内照

 

质地较硬,无其他异常感觉。无自发性出血倾向。邻牙无松动移位和叩痛。双侧颈、颌下、颏下淋巴结均未肿大。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但未见异常增生,钉突伸长变粗,基底膜清晰(图2a)。结缔组织乳头内可见大量泡沫细胞,核呈四边形或卵圆形,有的核膜皱缩呈花边状(图2b)。病理诊断为牙龈疣状黄瘤。

 

图2 术中切除标本的HE染色切片。2a:×40;2b:×100

 

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预后良好,6个月随访无复发(图3)。

 

图3 术后6个月随访

 

2.讨论

 

2.1 文献复习

 

至2022年3月,Pubmed电子数据库中口腔疣状黄瘤文献共144篇,收集并统计临床初步诊断为其他疾病的病例,共32个病例见表1。

 

表1 临床初诊断

 

2.2 病因

 

研究表明,某些口腔药物、牙周病病原体、机械刺激、烟草、酒精、食品的过敏物质等均可导致慢性上皮损伤并引起炎症,此时T淋巴细胞占主导地位,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细胞内含有脂质。此外,研究表明,扁平苔藓、寻常型天疱疮这些免疫类疾病,也可能触发疣状黄瘤的形成。本例患者的病因尚不明确,病因及发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

 

口腔疣状黄瘤分为3种不同的组织学模式:疣状,乳头状或菜花状,扁平状或略微凸起。乳头状表现为手指状的外生性上皮增生,覆盖结缔组织。本病例中,病损表现为乳头状,此外,疣状黄瘤最典型的特征是固有层或结缔组织乳头内有大量泡沫或黄瘤细胞。

 

2.4 鉴别诊断

 

口腔疣状黄瘤的鉴别诊断包括寻常疣、鳞状乳头瘤、尖锐湿疣、疣状癌、鳞状细胞癌等。口腔疣状黄瘤触诊时微软,乳头状,颜色为红色,轮廓清晰,边缘略微凸起,组织学表现为分层的鳞状上皮有轻度乳头状或疣状增生;覆盖表面的上皮角化过度;在黏膜下的结缔组织中有脂质丰富的泡沫细胞积聚。

 

唇黏膜和腭是寻常疣在口腔内最好发的部位。病变表现为外生性,颜色为粉红色或白色,直径通常小于1cm,一般单发,呈人字形或“教堂尖顶”,从组织学表现上看,上皮角化明显,颗粒细胞层明显。鳞状乳头状瘤呈圆形,直径小于1cm,白色或粉红色/红色,伴有“手指状”或“花椰菜样”的表面纹理。组织学表现上,乳头状叶状体与下面正常上皮和结缔组织之间存在茎,上皮角质化程度不同。

 

舌和上唇是尖锐湿疣在口腔内最常见的部位,为粉红色或白色,具有“花椰菜样”的表面纹理。病变表现为外生性,有乳头状结构和宽阔的基底,上皮表现为球根状表皮突、角化不全,在棘层中可以观察到薄壁细胞。疣状癌的病变几乎总是大而软、外生且生长缓慢的,呈卵石状。

 

鳞状细胞癌表现为溃疡、裂隙性或外生性伴边缘升高,也可能以肿块、红色病变、白色或白色与红色混合的病变、不愈合的拔牙窝或宫颈淋巴结肿大的形式出现。组织学表现为鳞状上皮增生伴角化,并伴有深度相对均匀的细长网纹。另外,疣状黄瘤有时会伴鳞状细胞癌发生,极其罕见,组织学表现可以观察到两种病变的特征,提示我们疣状黄瘤与皮肤癌性病变相关。本例患者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口腔疣状黄瘤,表现出典型的口腔疣状黄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

 

2.5 治疗

 

目前,口腔疣状黄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在低温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手术。该病灶很少复发和恶变。本例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变进行治疗。此外,该病需要定期随访,本例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病变未见复发。

  

口腔疣状黄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变,由于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应考虑其与疣状或乳头状病变之间的鉴别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而浅表的活检中,黄瘤细胞可能很少,容易忽视,特别是该病灶未知时,其识别和正确诊断显得至关重要。疣状黄瘤也可以与全身和皮肤炎性疾病一起发生,此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评估。

 

尽管疣状黄瘤是一种局部病变,但还需要研究其与其他上皮病变的关系,尤其是与伴有致癌风险的病变。目前,口腔疣状黄瘤的临床初步诊断仍然很难,容易误诊,本研究以期提高医生了对该良性肿瘤的认识,在手术过程、预后处理以及患者心理调节等方面中作出正确判断提供很大帮助。



© bingq 2021 - 2024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