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我国2005年和2015年低龄儿童龋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特征的变化情况分析
引用本文:彭扬帆,柳 键,郑树国,等.我国2005年和2015年低龄儿童龋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特征的变化情况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3,16(6):713-722. DOI:10.19538/j.kq.2023.06.012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2005年和2015年低龄儿童龋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影响因素地区差异特征的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基于我国2005年第三次和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以下分别简称为“2005年流调”和“2015年流调”)中5岁儿童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数据库,选择所属地区及四大方面(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早期因素、口腔健康行为、自我口腔健康感知)潜在影响因素共17项自变量,以5岁儿童患龋状况为因变量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以明确低龄儿童龋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地区分布差异特征及其10年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纳入2005年流调中5岁儿童11 099人、2015年流调中5岁儿童12 915人,共24 014人。2005年和2015年各地区5岁儿童患龋状况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2015年东部和东北地区5岁儿童患龋率分别78.4%和85.7%,均显著高于中部(64.5%)和西部地区(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除中部地区外,东部、东北、西部地区2015年患龋状况均较2005年差(均P < 0.05)。我国低龄儿童龋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所属地区、城乡、监护人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喂养方式、开始刷牙年龄、甜食摄入频率、睡前甜食摄入、末次口腔科就诊时间、近1年牙痛经历、自我口腔健康评价、口腔健康认知水平。东部及东北地区的城市、监护人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家庭收入水平为中低收入及以上、甜食摄入频率< 2次/d、在12个月内有口腔科就诊经历、近1年有牙痛经历、口腔健康认知较好的人群占比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 < 0.05)。与2005年相比,2015年各地区监护人教育水平为高中或中专以上(除东北地区外)、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为中低收入及以上、采用人工喂养方式、儿童开始刷牙年龄≤ 3岁、6个月内有口腔科就诊经历的人群占比显著升高(均P < 0.05);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甜食摄入频率≥ 2次/d的儿童占比均显著上升,睡前从不摄入甜食的占比均显著下降,近1年有时或经常牙痛的儿童占比均显著上升,以上影响因素在10年间的分布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2015年我国大部分地区低龄儿童龋患病状况较2005年更加不容乐观,而其影响因素分布及10年间变化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
关键词:低龄儿童龋;影响因素;地区差异;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