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助力前牙多间隙微创美学修复1例

2024 年 5 月 8 日


 关注我们,每天都能收到这种好文章!

微信号:kqjy360

投稿邮箱:361687558@qq.com

作者:肖薇薇,牛文俊,杨光,吕思研,梁珊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

 

牙间隙(diastema)是指牙与邻牙之间失去正常的邻间接触关系而产生的>0.5 mm的间隙。前牙间隙是指发生于前牙的牙间隙,不仅影响美观和发音等,而且可导致心理负担与社交障碍。本文分享1例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前牙多间隙微创瓷贴面修复的临床病例。

 

1.病例资料

 

1.1 病史

 

患者,男,37岁。上下颌前牙牙间隙数十年,自觉影响美观,要求关闭牙间隙并改善美观。否认全身系统疾病史。

 

1.2 检查

 

口外检查:面部较为对称,低位笑线(图1a, 1b)。开口型正常,颞下颌关节未见异常。口内检查:上下颌前牙多处牙间隙,具体分布及大小如图1c~1e。12,11,21,32-42切端部分牙体缺损,叩诊(-),探诊(-),松动度正常。全口牙齿轻度磨耗。口腔卫生状况不佳,牙龈轻度红肿,烟斑,龈上及龈下结石,探诊深度2~3 mm, BOP(-),未探及牙周袋。11,21龈缘高度低于12,22约0.5 mm。咬合较为稳定。辅助检查:X线片示13-23,33-43根尖周未见明显异常(图1f)。

 

1.3 诊断

 

(1)上下颌前牙间隙;(2)12,11,21,32-42牙体缺损;(3)慢性牙龈炎;(4)牙齿轻度磨耗。

 

2.治疗难点分析及治疗计划

 

牙间隙的治疗方案应符合美学、功能、生物及微创等原则。对于前牙区存在多个间隙的病例而言,由于间隙的位置、大小以及数量等复杂多变,如何合理分配间隙并实现预期修复目标是治疗难点之一。在治疗前,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辅助美学分析设计,也可以评估各方案的预期美学效果以及技术可行性;在牙体预备后,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牙体预备量的精准测量,也可以按照表征美学目标的数字化设计来完成修复体制作。

 

在本病例中,由于患者强烈拒绝正畸治疗以及牙周手术性治疗等耗时长或创伤大的治疗方案,所以我们优先考虑微创美学修复治疗。术前数字化美学分析(图1g)显示,11、21宽长比均高于85%(符合美学要求的上颌中切牙宽长比约为75%~85%,最受中国人喜爱的比例约为86%),当牙间间隙分配给间隙两侧的牙齿之后会导致牙齿宽度以及宽长比例增加,临床上可采用牙冠延长术或者加长切端的方式来增加临床牙冠高度以减小宽长比。

 

由于患者拒绝手术性治疗,所以结合患者前牙切端缺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延长切端以实现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根据间隙的部位及大小,我们对本病例提出了2种可行方案并分别进行3D数字化美学设计:(1)12-22,32-42瓷贴面修复(图2a~2c);(2)13-23,33-43瓷贴面修复(图2d~2f)。

 

患者知情同意并选择12-22,32-42瓷贴面修复方案。治疗计划如下:(1)牙周基础治疗;(2)12-22,32-42瓷贴面修复关闭上下颌前牙间隙;(3)佩戴压膜式保持器,定期随访。

 

3.治疗过程

 

3.1 牙周基础治疗

 

全口龈上及龈下洁治,抛光。

 

3.2 瓷贴面修复关闭上下颌前牙间隙

 

3.2.1 美学预告

 

自然光下使用VITA classical比色板比色为A2,以3D打印诊断蜡型(图3a)行口内mock-up(图3b, 3c),美学及功能评估良好,患者发音无不适,关节及咬合无异常(图3d, 3e)。数字化口腔扫描记录mock-up状态下的牙列及咬合关系(图3f)。

 

3.2.2 显微牙体预备

 

在口内mock-up基础上,行显微镜下精准牙体预备(图4a)。排龈,精修抛光完成(图4b),基牙比色为ND2(图4c)。数字化口腔扫描制取印模。

 

3.2.3 修复体制作

 

参考mock-up的口内扫描数据进行修复体的数字化设计制作(图5a~5f)。

 

3.2.4 口内试戴

 

使用试色糊剂(Netural色,Variolink® Esthetic, 义获嘉)进行口内试戴,检查边缘适合性、颜色及形态等,患者满意。

 

3.2.5 修复体粘接

 

在橡皮障隔湿下,使用光固化树脂水门汀(Netural色,Variolink® Esthetic LC,义获嘉)粘接瓷贴面(图5g, 5h),去净多余粘接材料,调牙合,抛光,患者对修复后效果满意(图6)。

 

3.3 佩戴压膜式保持器,防止间隙复发,定期复查。

 

4.讨论

 

前牙间隙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修复、正畸、种植等,临床方案设计和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间隙产生原因、位置、大小、分布以及牙体、牙周、咬合等实际情况。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实现间隙的良好关闭并得到令人满意的预期美学效果是此类病例的难点。

 

本病例在数字化技术助力下,良好地实现了“美学诉求-美学设计-美学预告-美学实现”的有效衔接。首先,通过数字化美学分析解析美学缺陷相关问题;其次,针对美学缺陷关键点以及美学诉求进行数字化美学分析设计,对术后预期效果进行3D模拟,将多种治疗方案可视化,有利于对预期效果评估,促进医患沟通,有效地提高美学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再次,mock-up后的数字化口内扫描记录准确表征了预期修复目标,可以帮助技师在修复体制作过程中良好复制其形态及咬合等重要信息,有效提高医技沟通的效率以及修复体的制作精度。此外,根据术前数字化设计可以进行目标修复体空间(target restoration space, TRS)的量化分析(图2c, 2f),明确空间类型,通过显微牙体预备以及数字化技术共同助力来实现微创精准美学修复。



© bingq 2021 - 2024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