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随笔】牙周组织再生——当前治疗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2024 年 5 月 9 日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陈发明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牙周病科 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引用本文:陈发明. 牙周组织再生——当前治疗策略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9(4): 312-317.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40130-00050.

 摘要

牙周炎所致的牙周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是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传统牙周治疗虽可控制牙周炎症、延缓或阻止疾病进程,却不能使缺失的牙周组织获得良好的再生。以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牙周骨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再生治疗策略,虽可有效减小牙周骨下袋深度,一定程度上恢复患牙牙周稳态,却面临再生能力有限、可预见性差的困境,特别是在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上,远未达到临床所期望的目标。利用组织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尝试,在动物实验中已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但临床转化中却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诱导机体自身干细胞归巢,实现牙周组织内源性再生,可避免细胞培养和移植等复杂程序,有望加速牙周组织再生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转化的进程。由于口腔微环境和牙周局部条件的影响,牙周组织再生的生物学基础差,探索切实有效的再生策略,挽救、守护天然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牙周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关注的难题,任重而道远。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文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必要条件。牙周炎是危害人类口腔健康的首要疾病,发病率很高。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成人牙周炎发病率为30%~40%;而我国,超过70%的中老年人为牙周炎患者 [ 1 , 2 ] 。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能波及如此广泛的人群。在过去20年里,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牙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牙周病的高发态势不仅未得到遏制,反而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最近几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将“健康口腔,牙周护航”“健康口腔,守护天然牙”分别作为2018—2020和2021—2023年学会学术年会的主题,将牙周病防治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在制订发布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年—2025年)》中,也对进一步加强健康口腔工作,提升民众口腔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做出明确要求。越来越多的医疗主管部门和医学专业学会都清醒地认识到,口腔疾病防治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全面提升牙周病防治水平,是提升全民口腔健康水平的基础,也是推动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 3 ] 。


一、牙周炎治疗——从炎症控制到组织再生
牙周炎造成的牙周支持组织进行性破坏,是成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周病治疗和牙周缺损修复是“牙周护航”的基础、“守护天然牙”的关键,同时也是国际上共同关注的难题 [ 4 , 5 ] 。传统牙周治疗如洁治术、刮治术和根面平整、翻瓣术等,虽可有效控制牙周炎症、延缓或阻止疾病进程,甚至有组织学证据表明基础治疗后的牙周组织具有一定的再生潜能 [ 6 , 7 ] ,但这种微弱的组织再生反应难以使临床上已经失去的牙周结构获得良好的修复和再生 [ 8 ]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牙周骨移植技术的广泛开展和釉基质蛋白、富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术(platelet-rich plasma/fibrin,PRP/PRF)的临床应用,在减小骨下袋深度、恢复患牙牙周稳态方面,显示出传统治疗无法比拟的优势 [ 9 , 10 ] 。但迄今为止,这些再生治疗策略和方法的临床疗效仍缺乏预期,特别在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上,远未达到临床所期望的目标 [ 11 ] 

20世纪以来,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利用组织工程原理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 12 ] 。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施松涛教授从人牙周膜中成功分离牙周膜干细胞,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证实了临床牙周组织再生的可能 [ 13 ] 。随后,干细胞治疗迅速成为牙周组织再生研究的焦点,大量基础研究为牙周组织再生提供了许多新策略、新技术和新方法,并不断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 [ 14 ] 。然而,动物实验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能在临床牙周炎患者中得到重现;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付出,并没有真正给临床牙周病患者带来福音 [ 15 ] 

在数十年牙周组织再生的探索和实践中,至今尚未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可预见性地再生出因炎症而丧失的牙周组织 [ 16 ] 。在进行牙周病患牙保存治疗的尝试中,有些牙齿由于炎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牙周组织作为“基石和土壤”随着时间推移也在慢慢流失。与此同时,牙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和普及,让很多医师和患者放弃了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的努力,更多地选择拔牙后种植,从而远离“守护天然牙”的初衷。由于现有的牙周组织再生治疗手段单一,组织重建效果不确切,临床上大量重度牙周炎患牙都处于“拔”还是“留”的两难境地。在牙周组织再生研究的十字路口,实现牙周组织再生的难处在哪里、症结如何解决,牙周组织再生的未来在何处,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二、GTR——吹响牙周组织再生的号角

GTR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对牙周组织再生潜能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 9 ] 。GTR理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牙周炎治疗观念,牙周治疗的目标也从传统的控制炎症水平、阻止疾病进程,提升到如何使失去的牙周组织获得重建与再生的高度。GTR的问世,带动牙周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翻瓣术等传统牙周治疗的基础上,不断迭代更新,越来越丰富和先进,从而推动牙周治疗进入一个新时代,也极大促进了牙周病学学科的发展 [ 17 ] 。虽然,GTR在治疗骨下袋牙周缺损和Ⅱ度根分叉病变中显示出比传统方法更为优良的效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缺失的牙周组织获得重建与再生 [ 18 ] ,但目前GTR技术和材料并不完善,对临床一些牙周破坏严重、局部再生条件差的病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19 , 20 ] 


在实际应用中,GTR常与骨替代材料、生物活性因子联合运用。必须认识到,虽然这些技术给牙周炎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和深刻变革,但可预见性的牙周组织再生在临床上仍难以实现 [ 19 , 20 ] 。一方面,牙周炎所致缺损局部情况非常复杂,GTR技术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骨材料的引入,有可能成为阻止病变部位真正意义上的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牙周复合体)同步协调再生的障碍 [ 21 , 22 ] 。迄今为止,尚无任何一种材料真正具有再生出功能性牙周复合体的能力,即能在病变部位牙根表面引导形成新的牙骨质,使功能性排列的牙周膜主纤维束附于其中,并与新生牙骨质相连从而形成新的牙周附着。实际上,目前临床牙周再生治疗手段,获得的结局实质上是在牙周病损区域获得骨材料与新生骨共存的一个稳定状态,一般称为骨缺损充盈(bone defect fill),医师也多以此作为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因为稳定的骨缺损充盈,也达到了挽救患牙、维持牙齿稳定、恢复牙齿咀嚼功能的目的 [ 23 ] 。2018年发布的牙周病和种植体周病新分类,从临床实用角度提出“牙周组织健康”的概念,明确将“有牙周组织量减少但处于稳定或可控状态”定义为牙周健康 [ 24 ] 。也就是说即使牙周炎病损丧失的组织不可能得到完全修复和再生,只要能在相对稳定或可控的临床条件下,恢复部分牙周组织结构和基本功能,也可以实现牙周健康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认识到,牙周组织结构完美再生和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也许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因此,保持患牙基本稳定、恢复患牙部分功能、维护患牙牙周相对健康,才是更有可能达到的临床效果、更切合实际的治疗目标。近20年来,组织工程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牙周组织再生生物学研究也不断深入,利用组织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实现牙周复合体重建的研究,有望成为未来牙周组织再生治疗的新希望 [ 25 ] 



三、干细胞移植——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新希望

干细胞治疗作为牙周病治疗的新手段、新方法一直是口腔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 [ 26 ] 。基于体外培养扩增的干细胞,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植入牙周缺损区域,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复合体再生和功能重建的可能 [ 12 , 27 ] 。但基于干细胞移植的牙周组织再生策略,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研究阶段。虽然也有干细胞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尝试,但多为病例报道。现有为数不多的临床对照试验中,干细胞治疗并未表现出比传统治疗更优良的性能 [ 28 ] 。一方面,动物实验中的牙周缺损和实验性牙周炎,与临床牙周炎的慢性感染、进行性破坏特征可能还有差距;另一方面,干细胞移植的策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牙周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小样本临床对照试验难以准确评价干细胞的实际牙周组织再生潜能。也就是说,干细胞作为一种基本再生“工具”,虽然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很多突破性进展,但离临床牙周病治疗还有很远的距离 [ 29 ] ,其临床转化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 15 ] 


干细胞移植需要良好的体外培养条件,复杂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临床准入标准。此外,细胞来源与选择,细胞的大规模生产与产品标准化,细胞储存与性能维持,细胞植入的方式、手段和剂量标准等都是临床转化前必须根本解决的问题 [ 15 , 28 ] 。进一步推动牙周组织再生的生物学研究,解析牙周组织结构重建深层次的基础科学问题,建立干细胞移植各个环节的临床试验标准,开展设计严谨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是推动干细胞治疗牙周病的必由之路 [ 26 , 27 , 28 , 29 ] 。另外,基于干细胞的无细胞产品或药物(如外泌体等)的开发,可大大减少干细胞临床治疗的风险,降低临床准入条件,值得高度关注 [ 30 , 31 ] 


从口腔临床医师的角度来看,应用一种高风险、高投入的方法治疗非致死性疾病(如牙周疾病),“取”与“舍”还存在诸多争议 [ 26 , 32 ] 。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致死性疾病不同,在牙周病的治疗策略上,寻求简单、实用和经济的方法可能是一种必然选择 [ 15 , 28 ] 。实际上,机体绝大多数组织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再生能力,因此激活机体自身干细胞系统,促进牙周内源性再生,有望成为牙周病治疗和牙周缺损修复的新思路。内源性再生可以规避体外细胞培养和体内移植等复杂程序,从而加速牙周组织再生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转化的进程 [ 33 , 34 ] 



四、内源性再生——迈向牙周组织再生的新引擎

所谓的内源性再生,是相对外源性再生而定义的。外源性再生是指利用体外培养的(干)细胞植入体内作为主要的再生工具,而内源性再生是指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细胞迁移募集到达缺损区域,实现组织再生 [ 35 ] 。由于避免了体外细胞培养和移植等复杂程序,使再生治疗变得简单且安全,因此内源性再生的临床转化前景更为乐观。其实内源性再生并非一个新概念,无论是GTR技术,还是PRP/PRF、釉基质蛋白作为牙周病治疗的临床策略,都渗透着内源性再生的基本思想 [ 36 ] 。目前已经用来矫正肢体长度缺陷和治疗颅颌面的先天畸形牵张成骨技术,也是建立在骨组织有一定内源性再生潜能的基础之上 [ 37 ] 。由此可见,如何利用生物材料、信号分子等手段激发机体内源性再生的潜能,是未来牙周组织再生治疗非常贴近临床的研究方向。


内源性再生主要是通过细胞募集、诱导细胞增殖分化和促进组织再生与血管化等关键步骤完成的 [ 38 ] 。现已证实,体内近距离的干细胞可通过主动的变形虫样运动到达组织缺损区域,发挥再生作用;而远程干细胞龛(例如骨髓)中的干细胞,则要通过激活后进入血流,随血流远程迁徙,最后到达损伤区域局部毛细血管,穿透血管壁,才能参与再生过程 [ 39 , 40 ] 。对中小程度的缺损或再生能力强的组织,或许仅靠自然的修复反应即可痊愈。但在更多的情形下(例如再生条件差的牙周缺损区域),则需要对内源性再生反应进行放大和调节,才能达到再生治疗的效果 [ 41 ] 。研究表明,体内任何细胞的运动和迁移都是生物活性因子作用的结果,这种信号分子可来源于体内(损伤组织反应),也可来源于体外(局部或全身给药) [ 42 ] 。借助现代药物控释技术,实现生物活性分子的定点、定量释放,模拟机体自然创伤修复过程,可以刺激和加速内源性细胞的募集,从而发挥组织自身修复再生的能力,有望真正实现牙周组织的内源性再生 [ 43 ] 


仿生生物材料是重建再生微环境的关键,也是引导复杂组织结构再生的关键 [ 42 , 44 ] 。在牙周组织再生过程中,通过材料与机体组织、细胞和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这三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方式和速率,实现协调的硬组织沉积和软组织生长,才能最终形成牙周组织复合体 [ 45 , 46 ]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三种组织、两个界面(牙骨质-牙周膜界面、牙周膜-牙槽骨界面)。虽然在动物实验中,牙周复合体再生在不依赖外源性细胞移植的情况下已成为可能,但临床患者的牙周缺损,情况更复杂、条件更苛刻,因此再生尤为困难 [ 23 ] 。只有依靠科学家和临床医师的精诚协作、集智攻关,通过牙周组织发育生物学解析和再生技术不断革新,才有可能真正将内源性再生策略转化为牙周炎治疗的新手段 [ 33 , 46 ] 



五、牙周组织工程——探索牙周组织再生的新思考

牙周组织工程是指利用体外培养的干细胞,与特殊设计的生物材料,通过不同的方法结合,在体外形成牙周组织或植入体内实现牙周组织再生。将组织工程理念引入牙周组织的再生设计,也是牙周组织再生的一个研究方向 [ 12 , 14 , 25 ] 。在过去的20年里,牙周组织工程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学者的工作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同行关注,但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仍以跟踪和追赶国际前沿研究为主,原创性成果不多,在赶超世界一流的征程中仍任重道远。希望我国口腔医师和研究者热情不减,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更加完善的研究策略,共同推动牙周组织工程继续向前发展。


对于一些严重的牙周病患者,仅靠内源性再生的策略和手段,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牙周组织再生 [ 32 ] 。因此,牙周组织工程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牙周病属于非致死性疾病,涉及的患者多、范围广,牙周组织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也必将对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内其他组织再生的推进产生深远影响 [ 14 , 15 ] 。因此,牙周组织工程研究的贡献也许并不局限于口腔医学领域。目前,牙周组织工程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种子细胞来源、异体种子细胞免疫原性、干细胞体内外调控、生物材料仿生设计和局部微环境免疫调节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 32 , 47 , 48 , 49 , 50 ] 。牙周组织工程为牙周组织的重建和再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必将在促进口腔医学发展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组织工程研究的巨大投入,与现阶段收获的微薄临床效益已形成巨大反差 [ 14 , 15 ] 。加强组织工程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不同领域的学者通力协作,共同重视和关注。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陈发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口腔专业临床专家工作组专家。现任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口腔牙周病科主任、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以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含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和口腔医学科研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牙周病学》共同主编、《口腔医学人文》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




© bingq 2021 - 2024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