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70周年特稿】漫步牙槽光辉岁月 勇踏实践创新征途

2024 年 5 月 11 日

 点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快速关注本刊官微       





作者:王一名 薛洋 赵吉宏 潘剑 邹多宏 崔念晖 张伟 王杞章 李志政 周驭穹 胡开进

通信作者:胡开进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外科 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一名、薛洋);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 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 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口腔医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赵吉宏、李志政);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疾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潘剑、王杞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多宏、周驭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崔念晖、张伟)西安医学院口腔医学院 西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胡开进)

引用本文:王一名, 薛洋, 赵吉宏, 等. 漫步牙槽光辉岁月 勇踏实践创新征途[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9(4): 301-311. DOI: 10.3760/cma.j.cn112144-20231221-00301.

 摘要

本文总结和梳理《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发表的相关文章并结合医史探询,系统总结了中国牙槽外科的发展历程。初始创建阶段(1935—1952年)是中国牙槽外科发展的起点,尽管受到战争的影响,但为后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起步发展阶段(1953—1966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创刊促进了牙槽外科的发展,研究集中在拔牙方法和拔牙并发症,牙移植和修复前外科逐渐起步;停滞不前阶段(1967—1977年),由于国际交流的中断,牙槽外科的发展几乎停滞;奋起直追阶段(1978—1985年),改革开放后,牙槽外科学者开始努力追赶前十年的停滞,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无显著创新成果诞生;科学发展阶段(1986—2010年)中,随着实验医学的兴起,中国现代牙槽外科的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论文撰写都开始进入科学规范的时代;探索创新阶段(2011—2023年)是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牙槽外科也迎来了发展的最高峰,在技术、临床、基础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步达到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回顾我国牙槽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学科发展历程,可见我国老一辈牙槽外科学者的智慧和汗水。然而,当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技术标准化、临床实践的推广和人才培养等,这需要当代牙槽外科人砥砺前行。





2023年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周年,笔者追寻期刊上发表的牙及牙槽外科相关文章,回顾了我国牙及牙槽外科从无到有、从懵懂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这些文章见证了我国口腔医学学者在牙及牙槽外科研究领域内寻幽揽胜、手不停毫的探索历程,使当代牙槽外科人有机会汲取前辈们的钻研精神、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为牙及牙槽外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和梳理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并结合医史探询,可将我国牙及牙槽外科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初始创建阶段(1935—1952年)、起步发展阶段(1953—1966年)、停滞不前阶段(1967—1977年)、奋起直追阶段(1978—1985年)、科学发展阶段(1986—2010年)和探索创新阶段(2011—2023年)。


一、初始创建阶段(1935—1952年)
我国现代口腔医学始于1839年,由英国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首次传入我国 [ 1 ] 。而我国有关牙及牙槽外科的文献则可追溯到1935年《中国牙医杂志》、1936年《齿科月刊》等杂志的创刊 [ 2 , 3 ] 。1936年陈思明出版了首部有关拔牙的专著《无痛拔牙要诀》 [ 4 ] 。1937—1949年连续的战争使刚起步的中国牙及牙槽外科被迫放缓发展节奏。但有关杂志仍有拔牙方法及并发症、牙槽骨修整等相关报道 [ 5 ] 。1951年黄群华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部拔牙图谱《拔齿学图解》 [ 6 ] 。


二、起步发展阶段(1953—1966年)

1953年《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原《中华口腔科杂志》)正式创刊,为口腔医师、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牙槽外科也随之迎来第一个发展的小高峰。


本阶段与牙槽外科相关的文章多集中于拔牙方面,如拔牙方法、断根取出、临床心得的分享以及阻生齿的病例报道 [ 7 , 8 , 9 , 10 ] 。此外,对阻生上颌第三磨牙的X线投照方法进行了改良 [ 11 ] ,为指导拔牙提供了新的辅助方法。另外,总结糖尿病、血液病或处于急性炎症期等特殊拔牙病患的经验 [ 12 , 13 , 14 ] ,统一观点是拔牙前应进行全面术前检查,满足适应证后方可准备手术。鉴于当时口腔技术和口腔医师专业知识的掌握处于萌芽阶段,各地医师大多将拔牙并发症的诊疗过程以病例报告的形式发表 [ 15 , 16 ] ,并针对拔牙并发症提出一些相关的治疗及用药手段 [ 17 , 18 ] ,但缺乏科学的实验研究。得益于早期开拓者的远见,此时期患者的拔牙原因、阻生牙发生率、拔牙并发症等数据统计结果得以保留 [ 19 , 20 , 21 ] 。我国医师适当结合中医技术,运用中医针灸麻醉的方法进行拔除松动牙的尝试 [ 22 ] 


在此阶段,一些医师对牙移植及牙再植技术有着浓厚兴趣,有很多相关病例报道、综述及动物实验研究论著发表 [ 23 , 24 , 25 ] 。修复前外科手术也有开展,如唇颊沟加深术、下颌牙槽嵴延伸术等 [ 26 , 27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初期,牙槽外科学术氛围浓郁。但此时期我国的牙槽外科与国际相比仍存在差距。此时西方使用车针切割分牙的技术已十分成熟,教材著作已有牙移植技术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基础实验证实了牙移植牙周膜保留的重要性。国际上在修复前外科领域也有游离皮片移植、上颌前庭、上颌结节成形术等技术创新,并已出现使用自体骨移植增加颌骨骨量的报道 [ 28 ] 。而在这一阶段,我国牙槽外科的研究仍以牙拔除术和术后并发症为主,文献类型主要为病例报告和经验总结,基础实验研究较少且缺乏规范性。这符合当时的国情和国内口腔行情,也直接反映了当时我国口腔医师关注的重点。



三、停滞不前阶段(1967—1977年)

在1967—1977年这个特殊时期,我国科学界与国际缺乏交流,《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被迫停刊,牙槽外科学的发展也几近停滞,甚至出现鼻夹麻醉拔牙等不科学的报道 [ 29 ] ,有学术倒退的迹象。而国际上此时正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前外科技术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探索 [ 28 ] 。



四、奋起直追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朱希涛教授 [ 30 ] 总结了建国30年来有关阻生牙拔除、拔牙并发症、牙移植、牙再植等牙槽外科领域的前沿进展。我国牙槽外科学者也开始奋起直追,尽全力弥补前十年的停滞,学术气氛逐渐恢复活跃。


1.口腔颌面部解剖方面: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口腔局部解剖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发表多篇与牙槽外科应用解剖相关的论文,如智齿的牙体解剖、智齿与下颌骨的解剖关系、智齿与下牙槽神经的解剖关系等 [ 31 , 32 , 33 ] 


2.拔牙手术方面:学者们对阻生智齿情况进行了科学详细调查 [ 34 ] ,对一些特殊病例的随访、观察也有相应报道 [ 35 , 36 ] 。同时,对拔牙原因、方法、治疗原则等的描述更详尽 [ 37 , 38 ] 。有研究报道了拔除智齿相关的神经损伤、干槽症等并发症,并提出了积极的处理措施 [ 39 , 40 ] 。学者们对拔牙后出血、肿胀、皮下气肿等拔牙并发症开展大量研究 [ 41 , 42 ] ,更有使用中草药进行拔牙创止血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创新 [ 43 ] 。心血管疾病和牙槽外科的关系逐渐引起了各级医师的重视,为后续形成规范的心电监护拔牙流程奠定基础 [ 44 ] 。此外,气动涡轮手机开始进入阻生牙拔除器械序列,拔牙器械的改进更活跃,拔牙理念也逐步更新 [ 45 , 46 ] 


3.牙移植与牙再植方面:牙再植与牙移植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介绍了再植牙颈下龋的处理办法及离体牙的原位再植技术 [ 47 , 48 ] ,设计了一种口腔游标卡尺用于同种异体牙移植的测量 [ 49 ] ,采用前牙移植方法进行外科正畸等 [ 50 ] 


4.修复前外科方面:该时期的修复前外科技术得到蓬勃发展 [ 51 , 52 ] ,为以后种植义齿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基础。哈綨等 [ 53 ] 对唇颊沟加深术进行临床总结,孙弘和王文崔 [ 54 ] 提出牙槽突裂修复的相关病例报道和临床治疗方案。此外,正畸前的牙槽外科手术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展,包括开窗助萌、牙槽骨移位术等 [ 55 , 56 ] ,开始出现生物玻璃陶瓷及冻干骨等修复牙槽嵴的研究 [ 57 , 58 ] 


回首奋起直追的十余年,能看到这个时期牙槽外科人对学科发展的热情和努力,这为以后的牙槽外科腾飞奠定了基础。但限于时代背景,这十余年仍然是对停滞不前阶段的恶补,并未产生突破性的学术成果,研究仍以经验总结、临床报道居多,实验医学仅初见苗头。而同时期,国际上虽在拔牙技术层面进展不大,但对拔牙后并发症和牙移植的相关探讨相比于国内更具科学性;修复前外科领域有大量的骨移植材料相关研究,并出现了革命性的钛种植及种植前外科技术,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 [ 28 ] 



五、科学发展阶段(1986—2010年)

1986年,中华医学会口腔外科专题讨论会在沈阳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牙槽外科会议。这次会议针对牙槽外科相关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并对后续牙槽外科的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学术里程碑。这次大会之后,我国的现代化牙槽外科正式步入科学发展阶段,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开始逐渐发表。


1.牙槽外科相关的解剖方面有所创新:有学者研究了下牙槽神经的显微解剖结构 [ 59 ] ,并精确测量了下颌管在各部位下颌骨内的三维位置,为阻生牙拔除、牙种植等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 60 ] 。锥形束CT进入临床也为形象化、可视化了解牙的位置及与神经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 61 ] 


2.常规拔牙方法趋近成熟:牙槽外科医师开始逐渐关注伴发系统疾病的高风险患者拔牙以及拔牙并发症等相关问题,对血友病拔牙患者进行溶栓预防处理,并对患者的口腔出血状况进行深入讨论 [ 62 ] 。拔牙并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干槽症、断根误入上颌窦、拔牙诱发心律失常等 [ 63 , 64 , 65 ] 


3.牙移植及牙再植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该时期牙移植和牙再植方面的文献已从先前的病例报道向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转变,讨论移植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和免疫原性问题 [ 66 , 67 ] ,结合高压氧、正畸等特殊条件下的牙移植、再植进行深入研究 [ 68 , 69 ] 。同时,论文的撰写也更加规范、科学。


4.修复及种植前外科飞速发展:在修复及种植前外科领域提出了种植前进行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可有效避免下牙槽神经损伤 [ 70 ] 。牙槽骨增量在这个时期迎来蓬勃发展,实验医学的普及也使牙槽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登上了一个新台阶。20世纪末,利用人工骨和无机材料对缺损或高度不足的牙槽嵴进行恢复,仍是修复前外科的常用手段 [ 71 , 72 ] 。21世纪初,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新研究技术逐步成熟,脱钙的自体及异体骨等生物活性材料开始兴起 [ 73 ] 。随着骨组织工程理论的完善,由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组成的成骨三大要素得到广泛认可,涌现出大量关于骨组织工程材料修复颌骨缺损的研究 [ 74 , 75 ] 。牵张成骨技术开始用于增高牙槽嵴 [ 76 ] 


5.冠周炎研究稳步进行:冠周炎相关的临床研究设计更加规范,更具科学性 [ 77 ] 。同时,使用中成药进行冠周炎的尝试也为冠周炎的治疗体系做了很好的补充,颇具参考价值 [ 78 ] 


1986年的中华医学会口腔外科专题讨论会奠定了后续牙槽外科的研究方向,这次会议之后,中国现代牙槽外科的临床研究、基础实验、论文撰写均开始进入科学规范的时代。在科学发展阶段,我国学者正逐步尝试国际接轨、聚焦学科热点、紧跟时代前沿,积累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明显缩小了国际牙槽外科领先我国的优势,这也注定了牙槽外科即将迎来发展的高峰。



六、探索创新阶段(2011—2023年)

2011年4月,在一大批牙槽外科专家的倡导和努力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牙槽外科学组在西安成立,胡开进教授任组长,代表着我国牙槽外科学的发展从此开启新的篇章。牙槽外科学者们乘时借势,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相关的行业规范、学术教材、发明专利也应运而生。2019年9月,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一届牙及牙槽外科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牙及牙槽外科学科真正走向成熟。


1. 技术材料层面:①微创拔牙理念深入人心,从拔牙的发展历史、微创拔牙定义、关键环节和操作技巧方面对微创拔牙这一新型理念进行了介绍 [ 79 ] 。在微创拔牙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王惠芸 [ 80 , 81 ] 对我国人牙牙体形态的细致研究结果,改良了拔牙器械,使其更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此后,微创拔牙术越来越为广大口腔医师和患者所接受,成为口腔外科拔牙术的主流和未来发展方向。②修复前外科逐渐向种植前外科过渡,上颌窦底提升技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相关的探讨和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 82 , 83 ] 。在骨增量和位点保存的技术上,也有了一些创新性报道,如牙槽突裂的影像学评价方法、黏骨膜骨瓣技术、缺隙保持的牙槽骨保存等 [ 84 , 85 , 86 ] 。③牙移植和牙再植技术逐步成熟,临床分析、愈后因素分析等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 87 , 88 ] 。④数字化技术为牙槽外科注入了新鲜血液,锥形束CT、术中导航、数字化导板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青年医师操作的技术门槛 [ 89 , 90 , 91 ] ,同时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就诊体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化牵张成骨、数字化骨块技术相继出现 [ 92 , 93 ] ,引领了牙槽骨增量的新方向,是全新的、有前景的骨增量手段。此外,利用CT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为临床工作中分析牙槽骨的改建过程和预测改建结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94 ] ,也为拔牙相关的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 95 ] 。⑤牙槽外科的相关材料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阶段,近十余年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骨移植材料的研究成果正进行临床转化 [ 96 , 97 ] ,为牙槽骨缺损重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 临床研究主要围绕拔牙的风险管控进行:对牙槽外科的围手术期用药、抗生素使用进行讨论 [ 98 , 99 ] ;对心血管疾病、老年糖尿病等患者拔牙术围手术期管理的相关建议 [ 100 , 101 ] ;强调围手术期的患者心理因素 [ 102 ] 。拔牙后并发症也是近十年的研究热点问题。对下牙槽神经损伤、牙槽嵴吸收、上颌窦瘘等相关研究均有所建树 [ 103 , 104 , 105 ] 。特别是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和放射性颌骨坏死作为特定人群拔牙后高危并发症进行相关研究 [ 106 , 107 ] ,很多学者对二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做出阐释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近年来有许多对颌骨坏死临床诊疗的新手术方法介绍,如“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下颌下腺转位”等 [ 115 , 116 ] 。2023年,最新版《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发布,为行业制订了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诊治标准 [ 117 ] 


3. 诊疗规范方面:为提升我国牙槽外科医师的诊疗水平,众多牙槽外科专家经过不懈努力,制订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如《口服抗栓药物患者门诊拔牙围手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恒牙拔牙术临床操作规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疾病诊疗规范教程——急性智齿冠周炎》等。空前热烈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广大一线临床医师的研究热情,全国各地的牙槽外科医师踊跃分享罕见病例,10年间发表了各类位置奇特、诊疗难度较高的个案报道 [ 118 , 119 ] 


4. 基础研究领域:牙槽外科的发展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不同的方向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拔牙方向,对于其围手术期的抗生素使用有了详尽的基础研究 [ 120 ] 。针对颌骨坏死相关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学者们详细地阐述了唑来膦酸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等,对颌骨坏死发病机制、治疗方向等进行了新角度的解读 [ 121 , 122 ] 。骨增量的基础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骨再生相关机制研究的文章 [ 123 , 124 , 125 ] 


5.其他成果:除学术论文外,该时期有许多高水平牙槽外科专著相继出版,如《标准拔牙手术图谱》《智齿外科学》《现代牙槽外科新技术》等。2016年,由胡开进主编的首部研究生教材《牙及牙槽外科学》正式出版。经过一个世纪的积累与沉淀,我国牙及牙槽外科在这一时期还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以及以微创拔牙器械、引导性骨再生手术器械为代表的多项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医疗产品,使我国牙槽外科正式步入微创时代。我国牙槽外科学者还提出了“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治疗新理念,创建了单纯人工骨粉修复牙槽骨重度缺损新技术,并革新了国际上必须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治疗理念,走在时代前沿。


探索创新阶段,我国牙槽外科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在技术、临床、基础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步达到甚至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牙槽外科医师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已在世界上得到认可。但我国口腔专业医师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发展并不平衡,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和提高,而这也是当代牙槽外科人的责任与使命。



七、总结和展望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创刊70载,刊登了众多牙及牙槽外科的相关文章,这些论文作为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口腔临床、教学、科研发挥了巨大贡献。虽然这些论文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仍然见证了我国牙槽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学科发展历程,是我国一代代牙槽外科学者的智慧结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患者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对牙槽外科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今后的研究中,基于循证原则完善研究设计,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取得以前难得之成果,应是牙槽外科努力追寻的方向。牙槽外科人力求在临床痛点、难点上寻求突破,使研究更切合临床实际,真正为患者谋福利。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王一名:文献收集、梳理总结及文章撰写;薛洋:整体框架构建及写作修缮;赵吉宏、潘剑、邹多宏、张伟:工作指导及文章审核;崔念晖、王杞章、李志政、周驭穹:部分文献收集及整理;胡开进:整体工作统筹及设计构思、工作指导及文章审核

(参考文献略)

*转载请获得本公众平台许可*




© bingq 2021 - 2024

email:1024347665@qq.com

京ICP备15059887号-1